健康科普 | 食欲的烦恼,失控的嘴,可能是心理疾病:进食障碍
“当我不顺心时,暴饮暴食就要开始了,强烈想吃的冲动,很快占据我的头脑。一开始吃还是种享受,后来就不在乎味道,即使平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也会胡乱塞进嘴巴。像着了魔一样,吃得飞快,直到吃到胃疼。一点点的食物根本无法满足我,我会把身边所看到的食物统统吃掉。到最后,便会感到很罪恶和内疚,无比的痛苦。”
“我厌食一年左右,体重78斤,但总担心自己发胖。突然有一天我吃下去了朋友送来的所有食物,至少有过去一周的量。等我回过神来之后发现问题很严重,会让自己严重发胖,于是我马上跑到卫生间用手指扣喉咙,吐出我刚吃的东西,再喝大量的水再次催吐掉,直到把胃里的所有食物清空。”
如果你也存在贪食/暴食问题或厌食问题,那么你很可能存在心理疾病“进食障碍”,曾有专家称之为“情绪化进食”。
国际上报道所有进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5%,最新的中国调查结果(《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2015版)显示,近30年来我国进食障碍患病率呈增高趋势。
在现代,特别是欧洲,精神疾病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痛点,一个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另外一个就是进食障碍(ED)。进食障碍中的厌食症,其死亡率非常高,给精神心理科带来严峻挑战。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D)是指以进食行为的异常,伴有对于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通常会导致内心的痛苦、躯体功能的损害、社会功能的受损。
进食障碍,作为被认知较晚的精神疾病,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被精神科重视,患者大多就诊于综合医院,严重时才会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进食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神经性厌食
即厌食症,是以患者有意通过严格限制能量摄入、清除和增加能量消耗的行为,使体重明显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此类患者多消瘦,常伴有体像障碍。
神经性贪食
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和削弱食物“发胖”效应的补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此类患者体重正常或轻微超重。
暴食障碍
即暴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症与神经性贪食主要的区别在于无不恰当的补偿行为。该类患者多见肥胖。
哪些容易引起进食障碍?
女性:多见,尤其是神经性厌食症,女性:男性比例约为11:1。
青少年:多见,大多在12-20岁,部分成年早期。
遗传:有家族聚集现象,神经性厌食的遗传性更高。
精神压力应激源:家庭控制、学习压力大、被欺凌、过分关注体形等。
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追求苗条、减肥成时尚、媒体过度宣传等。
某些性格特征:如:易焦虑抑郁、低自尊、追求完美、强迫特质等。
进食障碍有哪些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进食障碍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理生理疾病,是精神科中致死率最高(死亡率为6.2%,为普通女性的12倍),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全球疾病负担前10位,与重性精神障碍相当)。
进食障碍,常伴精神科其他疾病: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依赖等。同时还会引起躯体的多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进食障碍治疗需注意哪些?
1、整体干预策略原则,综合性治疗和个体化方案并重。要尽早地去除异常进食相关行为,提供健康饮食模式的教育,恢复躯体健康。
2、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估,综合治疗。要重视躯体并发症治疗,如营养紊乱、再喂养综合征等。
3、治疗方法要多样性、治疗手段要灵活性、治疗目标要明确性。要及时使用药物治疗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如抗抑郁、抗焦虑、心境稳定剂等药物的使用,适时应用有效的各种心理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进食障碍核心的歪曲认知等,并通过提供照料者指导和家庭治疗来争取家庭有力支持。
哪些心理治疗方法有效?
1、家庭治疗:在儿童和青春期的神经性厌食治疗中至关重要,可作为一线推荐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对成人的进食障碍是否有效尚不清楚,对神经性贪食缺乏充分循证证据。
2、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在欧美等国家使用最早、循证依据最充分。
3、辩证行为治疗(DBT):有效使适用于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的治疗。
4、人际心理治疗(IPT) 是一种短程、限时和操作性强的心理治疗,最初用于神经性贪食的个体心理治疗,后来也用于暴食障碍的治疗,与CBT相比,长期效果相当,对神经性厌食有效证据不足。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朋友怀疑患有进食障碍,请勇敢地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共同面对挑战,共舞人生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