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一位38岁的IT工程师,工作稳定,家庭和睦。然而,一次浪漫偶然的“艳遇”之后,他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随后他便陷入了恐惧、担忧、羞耻、自责的牢笼。他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这些负面情绪如潮水般涌来,不仅他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与妻子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可预防,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一)临床特点:HIV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
(二)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腔积液、腹水等体液中,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
艾滋病的危害有很多,急性感染期为病毒感染初期,通常指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6个月内。有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咽喉炎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周至3周后自行缓解,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要经过2周至12周“窗口期”才能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窗口期”是指从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到血清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出之前的时期。这个时间段内,即使发生了高危行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无法通过任何检测手段立即、准确地检测出感染结果。无症状感染期指的是从感染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的时期,一般为4年至8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这一时期,患者多无临床症状,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在艾滋病期,人体免疫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最终,患者的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并发多种疾病和肿瘤,直至死亡。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11月26日发布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全球现有约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尚有930万人无法得到医治。目前,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也无有效疫苗,但艾滋病可控可防。及时检测和治疗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
然而,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一听到“艾滋病”就会谈“艾”色变,甚至产生“恐艾症”。
什么是恐艾症?
恐艾症是艾滋病恐惧症的简称,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虑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恐艾症有哪些表现?
疑病型:认为自己感染了HIV,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感染,反复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恐惧和担心。
强迫型:担心自己会被传染HIV,极力回避可能被感染的场合,一旦接触了自认为被污染的物品反复大量清洗。
焦虑型:看到或想到“艾滋病”字眼或相关报道,即表现出紧张不安,如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恐惧型:对艾滋病及相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对血液、针具、高危行为者及感染者的恐惧反应等,出现心慌、出汗、颤抖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如何治疗恐艾症?
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缓解。
认知行为疗法:
①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认识其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如明确日常接触(共同用餐、握手等)不会传播艾滋病,帮助患者辨别错误信息来源,关注权威科普。
②系统脱敏法:协助患者制定恐惧等级表,从轻微到极度恐惧情境排列。患者从低等级开始,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肌肉松弛,能放松后再进入下一级情境。
③暴露疗法:让患者直接面对害怕的情境,如接触公共设施。治疗师引导患者观察自身反应,使其认识到恐惧无依据,从而缓解恐惧。
心理动力学治疗:
探索患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情感问题,如成长中的重大经历可能导致对健康的过度恐惧。通过自由联想等技术,引导患者面对和处理问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倾听、理解患者,给予情感安慰和鼓励,增强其信心。还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鼓励与家人、朋友沟通获取支持。
团体心理治疗:
将恐艾症患者组织成团体,分享经历、感受和方法,互相支持。通过观察他人进步获得启发,团体活动和讨论可提高应对恐惧的能力。如有需要,可到精神专科医院由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