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
健康常识
精神家园
解密心理
健康常识

锻造“心理韧性”,为孩子接种“心理疫苗”

发表日期:2024-12-09     新闻来源: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时,儿童青少年难免出现负面情绪,有些孩子会较快地调整和恢复,也有部分孩子由于缺乏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会长时间情绪低落,难以走出阴影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心理韧性也称作“心理弹性”“抗逆力”,指个体在面对逆境、伤害、威胁或重大压力时表现出的积极调用自身或环境资源,保护身心不受压力影响并复原的能力。

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往往对应激性事件的消极感受越小,在遭受挫折或创伤后从消极体验中恢复的能力越强。他们一般不会轻易被困难和压力压垮,反而可能会在逆境中找到契机,提升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心理韧性的能力构成

心理韧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质,涉及多个方面的能力,具体如下:

1、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让负面情绪占据主导,保持情绪稳定。

2、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也能看到希望和积极的一面。

3、适应性: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以应对新的挑战。

4、问题解决能力: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有效地识别问题、分析情况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和挑战。

 

孩子从出生就会接种疫苗,就是在孩子体内注入可控制范围内的病毒,引发机体自身产生抗体,等到病毒出现时,体内抗体就能直接压制病毒从而不会得病。 同理,想要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我们就需要从一些小事上着手,让孩子在可控制范围内接触到挫折,体验到不快,等到真正大的挫折出现时,以往的对抗小挫折的经验会帮助渡过一劫。

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

1、改变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将挑战和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障碍,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

2、学会转变消极想法为积极想法,通过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来培养积极心态。更多关注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失去的,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3、学会在面对变化时快速适应,培养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境的能力,接受现实并找到适应的方法。

4、学会接受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左右。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从而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况。

5、通过锻炼和良好的习惯来增强身体健康,以支持心理健康。学习并实践冥想、深呼吸和放松技巧,以缓解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