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室里,家长经常会说“我们也很想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抑郁,自残自杀的原因,但TA不愿意和我们父母说?不知道该怎么办”,父母在担忧关心孩子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迷茫,挫败,无助,甚至升级为对自己、伴侣和孩子的愤怒,“到底要我们父母怎么做,你才能不抑郁?!”,进而加剧亲子矛盾。
这篇文章将从共情的角度谈一谈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响亲子关系的回应是什么样的。
“呜呜呜……今天考试没考好……”
“谁让你之前不好好准备呢?”
——这是指责。
“小雨说再也不想和我玩了。”
“就这?多大点事儿啊!”
——这是弱化感受。
“每天学习真的好累。”
“这就算累了?你知道我小时候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吗?”
——这是转移焦点。
“这个发型不好看,我不要……”
“你太爱美了,这不是你一个学生该考虑的事……”
——这是讲道理。
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因为孩子的低落也会带动大人的低落。为了把这种感觉赶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长辈的,孩子的烦恼也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无理取闹的,由此产生的反应也就完全不同,变成高高在上的指点或不屑。回应孩子时,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停止那些负面的情绪,变成否定、忽视或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孩子无法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同,在父母的态度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不耐烦和想马上息事宁人的迫切。
于是,孩子发现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绪。
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需要父母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尤其是回应孩子的情绪,这种回应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它离不开共情。
提起共情,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听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当孩子情绪失控——
有时,我们手忙脚乱或是情绪跟着被点燃,共情瞬间被抛之脑后;
有时,我们跟着育儿书中介绍的共情方法,照着做但是并不奏效;
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共情孩子,该怎么做、该怎么说,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大人的爱与包容,毕竟在过去,家长没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观察到这种方法的运用。
那么,充满“共情”的回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不带任何评判
“你就应该这样做”
“你看问题要积极一点”
“你别太较真”
“你本来也不适合……”
这些话,让处在情绪漩涡中的孩子更加郁闷。这是我们在共情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急于对事情下结论、做评判、讲道理,在孩子看来,这都是冷冰冰的评判,似乎都在强调:你的问题其实都是你咎由自取。
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跟他们说道理,只是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处理情绪问题。孩子只有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你想传达的道理。
二、确认感受
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早晨,读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地对她说:“我不想上学。”朋友听完有一瞬间的慌张:“这孩子莫不是开始厌学了吧?”她努力冷静下来,淡定地说:“你不是一个人,你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实妈妈也不想去上班。”结果上一秒还一脸苦相的孩子,下一秒竟然笑了出来。母子二人在晨间启动了一场关于人为什么要上学、上班的对话。如果朋友当时很激动地说:“什么?你想不想没有用,你必须去!”那么,她和孩子可能无法展开有效的对话,她也无从得知孩子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孩子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加可控,行为也会改善。共情的前提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于否定,甚至可以支持孩子的情绪流露:“你有这个感受是很合理的”“遇到这种事,确实会觉得很难过”“唉,确实太难了”。
哪怕你并不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你依然能够通过这句话,将亲子之间信任建立起来,同时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负面情绪。
三、与孩子联结
告诉孩子,我懂你的情绪,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关注与支持:
“我想你肯定很难受,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吗?”
“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你可以拉住我的手。”
“我懂你的感受,我会陪着你,直到你感觉好一点。”
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孩子平复心情,还能让亲子之间产生联结,亲子之间紧密相连。
共情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它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它却能让孩子的感受好一点,就像大人无数次被身边的家人、朋友安慰过一样,从中振作,去面对事情。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孩子的情绪被看到,很多问题也就自然消解了。
四、最重要的一点:你是否有被共情滋养过的经验
共情其实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全身心的感觉。格林伯格有一本书名字叫《情绪转化情绪》,他在这本书里说,人的共情能力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就是你尝到了被共情的滋味,你才会共情别人。如果你从来没有被共情过,叫你去共情别人就会变得很难,它会变成一种刻意的技术。
父母假如发现自己有意识想共情孩子,却做不到时,可以回想过去,调动被共情的回忆与被理解的感觉。如果没有,可以寻找治疗师谈一谈,阻止代际传递,因为你爱孩子的方式,隐藏着你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