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赵露思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让这一疾病迅速“火出圈”。事实上,这种疾病大众一点都不陌生。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癔症或歇斯底里,通常在强烈的情绪或应激事件后发作,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
死了几十年的丈夫突然附体“鬼上身”
现年51岁的严女士(化名),20余年前丈夫因病离世,留下了2个年幼的儿子。多年来,严女士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们,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大儿子在外地做了上门女婿,严女士一心指望着身边的小儿子能给自己养老送终。
一天,小儿子带女朋友上门,严女士对这位未来的儿媳妇非常满意,她希望小两口婚后能够跟她住一起,照顾她。可小儿子的女朋友偏偏不乐意和婆婆住一起,言语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激动之下,严女士大声哭泣了起来,随后便倒在了沙发上。小两口着急上前查看,可突然间,严女士又坐了起来,用恶狠狠的眼神盯着自己儿子和他女朋友。儿子被吓得赶紧呼唤她,“妈,你怎么了?”“别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严女士的声音突然变得尤为低沉,“我离开的这么多年,你妈把你们兄弟俩拉扯长大是多么不容易,你哥哥不声不响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现在连你也要抛弃你妈了吗?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爸……你是爸爸?”严女士的儿子此时已经被吓得瑟瑟发抖。
在被“爸爸”训斥了一段时间之后,严女士又突然倒在了沙发上,没一会她就起来了,而声音也恢复如常。严女士告诉儿子,刚才是死去的丈夫附了她的身,她的身体动弹不了,也无法说出她自己想说的话,身体完全被死去的丈夫给控制了。
“分离(转换)性障碍”到底是什么病
没多久,儿子女朋友就把那天遇到的事情告诉了当医生的闺蜜,闺蜜告诉她,严女士这是分离(转换)性障碍。
闺蜜介绍,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因此,发病往往由应激事件引发。通俗地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感觉、知觉、行为、表达是整体一致的,但这部分患者不能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失去整合,呈现分离状态。
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包括两大类症状:一是分离症状,包括分离性身份障碍(例如我们熟知的多重人格)、分离性遗忘症(例如某人遭受心理打击后出现失忆)、人格解体(例如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幻)。另一类是转换症状,也被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包括运动和感觉障碍,这类症状临床上比较多见,例如不明原因的低热、肌肉无力、吞咽困难、失语、癫痫样发作等。这个疾病有3个明显特征,分别是无意识、功能性症状(无器质性病变)、症状可逆性。
为什么有的人会得这个病
一些具有高度情绪化、敏感易激、依赖性强或自我中心倾向的人更容易患分离(转换)性障碍。虽然分离(转换)性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科常见病,但是由于癔症症状模仿了真实的生理疾病,临床上还是存在漏诊或误诊。另外,患者讳疾忌医、病急乱投医和封建迷信等也会延误正确的疾病治疗和管理。因此提醒大家,如果出现类似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需要到精神心理科进行系统检查和诊治。
这个病如何治疗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暗示治疗、行为疗法等。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其他治疗手段还包括针灸、经颅磁刺激和经皮电刺激等。需要强调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与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病程的持续可能与持续存在的强化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医护、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
分离(转换)性障碍具体的预防措施
1、增强心理素质:学会应对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预防转换性障碍。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4、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对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