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
健康常识
精神家园
解密心理
健康常识

孩子突然在家,家长怎么办?

发表日期:2025-02-28     新闻来源: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柯桥的林女士近期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林女士上高中的儿子,突然就不想上学了。从小学到初中,林女士花了很大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也在中考时顺利考上高中。但她没想到,好好的孩子怎么就不愿意上学了。休学在家的日子,伴随着孩子的抑郁、情绪失控、自我怀疑。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孩子休学在家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但通过理解、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恢复状态。

一、调整心态:从焦虑到接纳

1.接纳现实,避免自责

认识到休学是孩子当前需要的调整期,而非“失败”。家长需放下愧疚感,将焦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恢复”上。

行动建议:每天花5分钟记录自己的情绪,通过书写释放压力。

2.传递安全感

用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安全的港湾”。避免催促或施压,比如暂时不谈学业,转而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等基本需求。

二、深度沟通:倾听孩子的声音

1.创造非评判的对话环境

选择孩子放松的时刻(如饭后散步、睡前),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有些累……”代替“你为什么不去上学?”

关键问题:

“你希望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压力很大?”

2.识别潜在原因

休学可能是表象,需挖掘深层问题:

学业压力:成绩焦虑、师生矛盾?

心理困扰:抑郁、社交恐惧?

生理因素:慢性疾病、神经发育问题?

三、专业介入:构建支持网络

1.心理评估与干预

优先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医院心理科,进行系统评估。若孩子抗拒,家长可先单独咨询,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

2.医疗支持

若存在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失眠),需排除生理疾病,必要时遵医嘱配合药物治疗。

3.与学校协同

与班主任协商弹性返校方案(如先参加社团活动、半天上课),逐步适应。

四、重建生活:小步恢复节奏

1.制定“60分”作息表

避免完美主义,从微小改变开始:

固定起床、三餐时间(允许1小时弹性);

每天增加30分钟户外活动(散步、骑行);

晚间减少电子设备使用(如约定22点后手机交家长保管)。

2.引入“责任阶梯”

从简单家务开始培养责任感:

1周:每天照顾宠物/给植物浇水;

2周: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

逐步增加参与家庭决策(如周末出游计划)。

五、学业衔接:降低重启难度

1.非正式学习

通过纪录片、科普播客、参观博物馆等轻松方式维持学习兴趣,减少对课本的抵触。

2.能力复原训练

若长期休学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可尝试:

每日15分钟数学游戏(如数独);

共读短篇小说并讨论观点;

使用“番茄工作法”练习专注力(学25分钟+休息5分钟)。

六、家长自我关怀:避免耗竭

1.设置“暂停时间”

每天留出30分钟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阅读、运动),向家人明确“这个时间段我需要休息”。

2.寻找支持系统

加入家长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分享经验。避免孤立应对,可关注青少年心理公益组织(如“渡过”社群)。

七、危机预警信号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联系专业人士:

自我伤害行为(如割伤、过量服药);

持续两周以上闭门不出、拒绝交流;

表达自杀念头或安排“后事”。

关键原则

进度尊重个体差异:有的孩子1个月即可返校,有的需要半年甚至更久,避免与他人比较。

重视微小进步:如今天比昨天多说了两句话、主动整理书桌,都值得肯定。

长远视角:休学可能是孩子重新认识自我、调整人生方向的契机,未必是坏事。

家长的角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探索适合他们的成长节奏。过程中保持希望,即使进展缓慢,爱的联结本身就有疗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