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胰岛素的使用量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而显著增长,且年增长率超过10%。胰岛素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药”,但胰岛素类型、用法较多,大部分需要长期用药,会带来很多的困扰和问题,且因用法不当还可能让血糖“坐过山车”,今天我们结合医学指南,手把手教你避开误区,掌握规范注射技巧。
一、胰岛素注射前的“三大准备”
1. 认清类型,精准匹配
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睡前或早晨固定时间注射,注射部位腹部(吸收稳定)、大腿或臀部(吸收较慢)。
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餐前注射,首选腹部(吸收最快),也可选择上臂注射。
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需严格摇匀!预混胰岛素不能自行调整比例,需严格安装固定配比使用,使用前要像摇奶茶一样,水平滚动10次+上下颠倒10次,直到液体变浑浊。
2. 针头一针一换,拒绝重复使用
重复使用针头危害大:重复使用针头会变钝,显微镜下形似“鱼钩”,增加疼痛和感染风险。研究显示,重复使用3次以上,脂肪增生风险增加47%(*Diabetes Care, 2015*)。
新针头需“排气”:安装后先调2单位剂量“排气”,见针尖冒药液方可注射。
3.注射部位轮换,远离脂肪增生
轮换口诀:“左右交替,每周挪窝”,同一部位至少间隔1个月再注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2023)。
最佳注射区:
腹部:避开肚脐周围5厘米,约一个拳头
大腿前外侧:避开紧身裤摩擦区
上臂外侧:自己打针够不到可请家人帮忙
臀部外上侧:适合长效胰岛素
二、注射手法“四步走”
1. 捏皮技巧
需要捏皮人群:儿童、消瘦者或使用≥6mm针头。
正确操作:拇指和食指轻捏皮肤(3-5厘米厚),避免连带肌肉,否则可能引发低血糖。
2.进针角度
4mm/5mm针头:垂直进针。
6mm/8mm针头:45°角或捏皮后垂直进针。
冷知识:90%人群垂直注射4mm针头即可直达皮下脂肪层。
3.推药关键
缓慢推注:按下注射按钮后,听到“咔哒”声,默数10秒再拔针,防止药液反流。
4.拔针后护理
勿揉搓!揉搓会加速吸收,增加低血糖风险。
三、90%糖友踩过的“五大雷区”
1.冷藏胰岛素直接注射
危害:冷刺激引发疼痛,药效不均。
正确操作:提前30分钟取出回温。
2.酒精未干就注射
危害:酒精残留破坏胰岛素结构,加剧刺痛。
正确操作: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注射。
3.注射后立刻洗澡/运动
危害:加速吸收,易致低血糖。
建议:注射后1小时再洗澡,避免运动部位(如大腿)注射后1小时内活动。
4.长期注射硬结部位
危害:研究发现,硬结部位注射的血糖波动比正常部位高3倍。
应对:避开硬结区,热敷助恢复,停用至少6周。
5.忽略排气与摇匀
预混胰岛素必做:摇匀至浑浊,否则剂量不准!
四、注射异常情况处理指南
针眼出血:按压5分钟即可,下次注射避开该点。
皮下淤青:通常1周内消退,频繁出现建议检查凝血功能。
皮肤起包:药液未完全吸收,下次延长按压时间至15秒。
持续红肿疼痛:疑似感染,需立即就医!
五、控糖口诀:牢记四句话
选对部位:餐时打腹部,基础打大腿。
规范操作:摇匀、排气、捏皮、停留10秒。
严格轮换:一针一换,左右交替,远离脂肪增生。
定期复诊:定期接受糖尿病护士的注射技术指导,确保治疗效果!
胰岛素用对是“神器”,用错变“杀手”。花5分钟学好技巧,少挨几针,血糖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