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知道了会不会觉得我矫情?”
“孩子抑郁是不是因为我没教好?”
这些萦绕在患者与家属心头的自我质疑,常常成为阻碍就医的高墙。病耻感如同一层无形的茧,不仅让患者陷入孤独,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今天,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视角与温暖的行动指南,帮助患者与家属共同打破困境,迈向康复。
一、病耻感从何而来?
1.社会偏见与误解
许多人误将心理疾病等同于“性格软弱”或“道德缺陷”,甚至贴上“危险”“不可控”的标签。例如,影视剧中常将心理疾病患者刻画为“反派”,加剧了公众的恐惧。
真相:心理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大脑功能或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生理问题,需要医学干预。
2.家庭内部的“二次伤害”
家属的否认(“你就是想太多”)、过度自责(“都怪我没照顾好你”)或过度保护(“千万别告诉外人”),可能加重患者的羞耻感。
3.患者自身的认知误区
患者常因症状(如情绪失控、注意力下降)感到“失控”,误以为这是“个人失败”,而非疾病表现。
二、打破病耻感,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科学认知:心理疾病是可治疗的疾病
数据支持: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超过70%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可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显著改善。
就医≠软弱:寻求帮助是智慧的体现,如同骨折需要打石膏,心理问题也需要专业“修复工具”。
(二)家庭支持:用爱与理解代替评判
倾听比建议更重要:尝试说“我感受到你很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而非“振作起来就好了”。
参与治疗过程:陪同就诊、学习疾病知识(如阅读权威资料),让患者感到“被支持而非被监视”。
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逐步回归社交,而非刻意隐瞒病情。
(三)患者自我接纳:与疾病和解的3个步骤
1.承认痛苦的存在:“我正在经历焦虑/抑郁,这不是我的错,而是疾病的表现。”
2.设定小目标:从每天散步10分钟、记录情绪日记开始,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3.寻找同伴支持:加入病友组织,分享经验,减少“只有我不正常”的孤独感。
三、如何迈出就医第一步?
1.选择专业渠道
初次就诊:优先选择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避免依赖非专业“心理疏导机构”,或者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寻求专业帮助。
2.破除治疗误区
药物≠上瘾:新型抗抑郁药安全性高,医生会严格评估用药方案。
心理治疗≠聊天: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循证疗法能针对性改善思维模式。
3.制定“康复计划”
与医生共同制定阶段目标(如睡眠调整、社会功能恢复),定期复诊评估进展。
四、致家属: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守护家人
警惕“照顾者倦怠”:保留个人时间,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建立支持网络:与其他患者家属交流经验,避免孤军奋战。
心理疾病不是人生的污点,而是生命提醒我们关注内在健康的信号。卸下病耻感,不是要求患者“独自坚强”,而是呼吁社会、家庭和医疗系统共同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请记住:求助不是妥协,而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学和善意永远与你同行。
12356心理援助热线
绍兴市心理热线开通于1998年,热线志愿者们持续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支持、危机干预转介等服务。自热线开通20多年来,已为5多万有心理困惑的来电者提供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随着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在面对心理困扰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对心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2024年,绍兴首批开通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为市民筑起一道全年无休的“心灵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