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专题专栏
媒体视角
视频中心
医院院报
媒体视角

家长需重视并及时干预青少年的极端行为

发表日期:2020-11-30     新闻来源:

       “最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陪伴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昨天,家住越城区的莎莎(化名)来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复诊。经过检查,该院主治医师张迪认为,莎莎已经从重度抑郁中走出来了,而且她有信心明年可以继续上学了。莎莎告诉张迪,爸妈从来没放弃她,即使在她复发时,也从没对她失去过信心。

 

大二女生能重返校园

感谢家人的陪伴和支持

       原来,在杭州一所高校读大二的莎莎,今年年初,因环境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经常情绪低落、敏感多疑,后来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后休学回家调整。

莎莎的妈妈刘女士告诉张医生,今年5月,莎莎回家后整整一个星期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与外界联系,也没跟他们说过一句话。

       “我们想找她谈心,但她烦躁地拒绝了。在家时间长了以后,生活作息开始紊乱,每天睡觉的时间也不规律,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眼看着日益消瘦的孩子,我们急在心里,最终决定还是要带孩子来住院治疗。”刘女士说。

       在治疗中,张医生发现莎莎早已有了轻生的打算。原来,由于长时间抑郁,莎莎感到很痛苦,但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内心觉得十分无助和孤独。

张医生经过耐心地开导和陪伴,外加药物治疗,逐渐让莎莎走出了阴影。

       自此,莎莎开始对生活恢复了信心,她想走出抑郁的阴霾。她开始在父母的陪伴下,坚持跑步、听音乐、看书、做周边短途旅行……

       经过3个月的治疗,莎莎情况好转,决定明年新学期重返校园。

在继续与抑郁抗争的时间里,她一面遵从医嘱坚持服药,一面督促自己多在线上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公益活动。

 

需重视导致青少年

极端行为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自杀主要集中在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冲动行为等心理疾病人群。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青少年中,49%~64%患有抑郁症。需重视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环境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接纳度和认同度不高,学习竞争压力大,甚至遇到校园霸凌,学生无法及时自我调节又找不到合适的心理援助,容易造成身心创伤,也易导致自残自杀的发生。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钱磊表示,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患者面临复发的可能。父母要有信心、耐心,督促孩子听从医嘱,坚持科学的治疗方法,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发现有些表现

家长要提高警惕

       当青少年在生命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完备,家人、学校和周围人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心理救助,就能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自伤行为就能有效避免。  

       钱磊提醒家长,如果青少年出现以下表现或特征,就需要高度警惕了:比如,青少年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表达了自杀意愿;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性事件;近期有过自残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发生了人格改变,变得易怒、悲观、抑郁、内向、孤僻等,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等。

 

发现孩子有自杀倾向

家长该怎么办?

       对此,钱磊表示,家长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自杀”。

       “出于避讳或害怕,我们不喜欢和孩子谈论死亡,然而,用关心且平静的态度,直白地和孩子谈论‘自杀’,可以减少其孤独感,从而防止自杀。”钱磊说。

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

       因为,青少年自杀和成人自杀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很多青少年会由于冲动,一时钻牛角尖导致自杀。这时候,家长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并提供一些实质性建议,比如怎么处理分手、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等。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聊“未来”,引导他们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境。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动起来,陪他们去打球、爬山、跑步、旅行,运动可以帮青少年缓解抑郁症状。

       当然,在家长自己无法解决时,最好寻求专业帮助。钱磊说,家长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一段时间,孩子没有明显改变,应尽快联系心理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