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体没有不适,也给自己扣个“病人”帽子,虽四处寻医查明身体健康,却依旧坚持认为自己有“病”。市民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患上了“疑病症”,需要求助精神科医生。近期,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吴景竹在门诊中就接诊了好几名此类患者。
其中一个病例是名50岁的女士。多年来,该患者因为自己失去劳动能力而情绪低落,总是觉得自己肚子疼,不管吃不吃东西都会疼,常常担心吃了东西后会加重胃肠负担。因此,她不仅进食很少,还经常长时间上厕所,就想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排干净。家人也多次带她前往当地及杭州医院求诊,均被告知胃肠无异常。近两年来,患者的“疑心病”更加严重,她只将食物咀嚼后的汤汁咽下,其余残渣都吐出来,认为这样就不会有太多排泄物产生,不会加重胃肠负担。这还不放心,她会连续数日都在马桶上度过。因为蹲马桶时间过长,甚至导致她双腿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可她依旧认为自己是有胃病的。
还有一个病例是15岁的女孩,因为过分担心环境污染会给自己带来危害,认为自己有肺病,反复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小姑娘坚持要求家长带她去做开胸手术,被胸外科医生拒绝后,父母无奈带她来该院就诊。
“这是一种精神障碍,叫‘疑病障碍’或‘疑病症’。此病一般被认为属于焦虑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自己患有或出现某种严重的、未经诊断的躯体疾病。”吴景竹说,患者的痛苦主要源于对罹患某种疾病的恐惧,而不是源于躯体症状;这种恐惧并没有事实根据,即使相应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恐惧依然持续存在。该类患者没有躯体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症状,且这些症状通常是对正常躯体感觉的曲解。这个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儿童期病史、父母患病或父母过分寻求医学关注有关。从心理学上看,疑病症往往是心里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是病态心理防御机制的结果。
吴景竹提醒,如果发现家人有疑病倾向,首先不要轻信各种网络健康资讯,有些患者在网上检索自己的病症对号入座,又缺乏专业的甄别能力,有时甚至乱吃保健品代替求医,反而适得其反;其次是及时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或者当内外科医生建议精神科会诊的时候,不要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