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的车票,废旧的纸箱子,不合身的旧衣服,过时的电子产品……一样也舍不得扔掉,似乎将他们囤积起来,内心才觉得安全。你是否在不停地添置新东西的同时,又无法扔掉闲置的物品?
又或是觉得一件东西很鸡肋,但心里又不断冒出说服自己留下它们的想法:“总有一天我可能会用到它们的”“如果我减肥成功了就可以穿这条裙子了”“这条项链是男朋友送我的礼物,代表过去的回忆”……
囤东西上瘾是一种病么?
我们保存的许多物品,都隐藏着我们许多强烈的情感,也反映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这种囤积的行为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仓鼠症”。
仓鼠在冬天来临之前,会不断寻找食物,大量囤积。然而由于囤的太多,仓鼠总是会忘记了储藏的地点,最后这些辛苦得来的食物白白浪费。我们的行为也正与仓鼠一样。其实这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囤积物品让我们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帮助我们对抗了物资不足的担忧和焦虑。但如果囤积癖严重到一定程度,自身无法控制时,就会变成一种精神障碍,有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作“强迫性囤积症”。在强迫性囤积症的眼中,“万物皆有利用价值,任何一个东西都不会成为垃圾”。
“强迫性囤积症”是强迫症的一种疾病类型。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惯于储藏无用的东西,而且还在不断地增添东西,从而容易让生活陷入混乱之中,这与他们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有着极大的关系。
为什么你总是停不下囤积的欲望?
1)保留过去的回忆
有人说,“过去的旧物件,承载着过去的回忆,扔掉它,似乎扔掉了一切过去的记忆”。
有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件难以丢弃的旧物件往往承载着我们对于过去的回忆,我们通过保留物品保存珍藏的记忆。它承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每个人而言是难以被定价的,即使它坏掉了毫无价值了。但过去的物品也常常使人沉溺于往事之中难以自拔。当这些物品的数量太多,而且或者没有妥善整理并珍藏的时候,就会变成杂物。
2)安全感的本能
对于有严重囤积倾向的人来说,内心有着极其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感,通过不断地囤积物品,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全和放松。
物品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安全感,但是这并不可靠,实际上它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它并不是真正的安全感。它或许会缓解一定的压力,但是过度的囤积物品,往往会不断地堆积杂物,会让人对杂物产生依赖,囤积控们通过购物和积累更多的物品来缓解压力,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3)害怕丢弃的感觉
有学者认为,人们对他们的“物品”如此依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丢弃的恐惧。丢弃物品的想法会产生恐惧、匮乏和愧疚等感觉,这类感觉让人们不舒服,所以人们尽量避免,从而不去丢弃物品。
同样的想法和感受适用于处理物品问题,“如果我依赖某物,那么我就关注某物和其相关的事物,这样我不必感受任何痛苦的情绪”。人们还有一种意识,“如果我丢掉那个旧鞋子,那么下周我可能会用到它”。
如何更好地“断舍离”?
有时囤积物品,会让我们产生愉悦与幸福感,有的人喜欢买杯子,家里收集了很多精致的杯子,每次喝水用不同的杯子,喝水也变成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有的人喜欢买各种样式的灯,打开一盏盏灯的时候,那是属于他的静谧时刻。
但如果囤积成癖的话,可能会对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该如何避免与改善呢?
1) 改变你的认知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囤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高你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试着去写下某件物品你无法扔掉它的感受,察觉你的想法,比如不想扔掉它是因为它承载着过去的回忆,还是因为觉得太浪费了等等。
接着你可以去审视或辩驳自己的想法,扔掉旧东西难道就真的扔掉了过去的回忆了么?这件同类型的物品我已经有了很多件,而且它已经很久没有使用了,或许可以送人等等。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时,接着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2)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
有心理学家曾说,“一切关系的根源,就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其实也正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囤积成癖甚至影响生活时,我们需要去理清内心真正的需求,看清自己与物品的本质关系,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物品其实并不多,理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理智地去选择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真正需要的东西。
3)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如果囤积成癖已经产生发展成为囤积症精神障碍,或者本身就患有这种精神障碍,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心理干预。“囤积症患者”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他们只是真的病了。
我们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东西堆积越多,不仅会消耗我们的心力,也会让我们越发迷失,难以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
试着尝试“断舍离”,留下那些真正触动内心的物品,让内心轻盈起来,真正让我们感到安全的是我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