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三分钟热度”的时候:办了健身卡,信誓旦旦地要练出马甲线,结果去了几次健身房就不了了之;买了几盆盆栽,想要用植物来“修身养性”,结果没过几天就开始懒得浇水了......我们绝大多人都有过虎头蛇尾的经历,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却总也改不了做事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呢?
三分钟热度需要被纠正么?
事实上,三分钟热度并不是“天大”的、一定要被纠正的问题。三分钟热度也是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谁的坚持不是从三分钟热度开始的?许多事情的起点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后踏上不同的分岔路,有的长期坚持,有的阶段坚持,有的草草放弃。
所以,不要给自己乱贴类似于三分钟热度的负面标签。如果你仔细回想,也许你会发现现在精通的某个技能也是源自某一次的三分钟热度,比如一次偶然的拍照热情可能最终会诞生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比如一次心血来潮的古琴体验可能最终会成就一名卓越的古琴大师。
我们需要探讨的其实并不是如何纠正三分钟热度,而是如何在“三分钟”后让“热度”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发光发热。想要让三分钟热度不会轻易退散,我们首先要“知其然”。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在心理学上,三分钟热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吧。
预期效应:三分钟热度的“幕后黑手”
有心理学家曾进行了一项“沮丧实验”,结果发现,我们的行为不受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受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简单来说就是,“想象”会影响行为。
不仅如此,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期相符,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期相差很远时,我们的行为水平会比原来还要低。这就是“预期效应”。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三分钟热度是怎么形成的——当我们对待目标的心理预期过高,而实际行动所得出的结果又与之不匹配时,我们很容易就会选择放弃计划。
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在减肥这件事上经常会三分钟热度?大多时候是因为,当我们坚持减肥一段时间后,发现减肥效果跟当初想的差得太远了,于是“预期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导致“暴饮暴食”、放弃运动,最终减肥失败。
既然,三分钟热度是由于心理预期过高造成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做出改变,就需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对目标心理预期过高。
滑坡谬误:心理预期过高的“元凶”
滑坡谬误,指的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因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比如,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担忧:如果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不好好做作业,就会成绩不好,就会上不了好的初中,就会上不了好的高中.....最后人生一败涂地。从“一次作业”到“失败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滑坡。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客观地去思考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没有好好做作业就会让一生都失败么?当然不是的。
当滑坡谬误出现在制定目标计划的过程中时,就会形成“do-have-be”的思维方式。
do代表着行动,have代表着获得,be代表着会拥有的结果。
“do-have-be”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只要怎样做,就会获得怎样的成就,进而成为怎样的人。但这三个行为之间的关系真的必然的吗?其实这三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滑坡谬误。将心理预期架构在一个并没有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上,自然也就被设定得过高了。
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be-do-have”,也就是,先想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想一想,这样的人会怎样思考和行动,然后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做,最后才会获得成就,而真正成为那样的人。
在转换思维模式的同时,我们对待目标的心理预期也在潜移默化地由高变低。
仍然以减肥为例,如果我们只一味地相信只要少吃就能够变瘦,那么结果往往会让人失望。但是如果转换思维方式,先去考虑保持身材优越的人是怎么做的,就会意识到他们可能是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作息,再加上健康运动,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然后,我们才会比较客观、合理地制定自己的目标与计划。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在三分钟热度的后依旧坚持不懈,就要从制定计划的思维方式和计划的执行上面下功夫。三分钟热度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用合理的心理预期,恰当的目标计划,成为别人眼中那个优秀的、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