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 新学期,新压力,你家的娃扛住了吗?
心灵驿站|新学期,新压力,你家的娃扛住了吗?新学期已经开始,焦虑、烦躁、试图逃避……您家的孩子有出现这种情况吗?开学季通常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时刻,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可能更多的是感到开学后的压力。其实,当下的家长内心都有一个共识,孩子的压力大。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中考、高考,每一次的开学、考试,这种压力也愈来愈大,随之发生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为困扰青少年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哪里?1.来自学业的压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业压力是最大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学校、家长要求取得好成绩,教学围绕分数展开,因此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也强调分数至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负担随之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相应增高。开学后,一些学生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急转弯时期,因此感到压力很大。每天做功课的时间太多,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所学内容难度加大,时常遇到困难,感觉很难应对;每天学习和生活任务单调重复,缺乏变化和趣味。2.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回到学校,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同学常担心其他同学超过他,便开始整天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学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过大时就发生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来自考试的压力。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尺度,开学了,又将迎来大大小小的各种测试,这些即将面对的考试对学生发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考试前和考试中,每个人都感到紧张,个别人会在刚开学就开始担心这学期能否取得理想成绩,出现过度焦虑、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的现象。4.来自家长的压力。家长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需要的,但谨小慎微,若开学后,全家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从而增加无形的压力。在家里,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要求高、时刻监控,比如,永远在孩子耳边唠叨,在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厉声训斥;家长自己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家人间关系不和谐,家里争吵不断,气氛不愉快,这也会放大孩子的压力。5.来自自己的压力。作为学生,某些作业不会做,某些作业完成不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个作业没做完而感到非常焦虑,可能到了校门口就迈不动脚了,也可能到了回学校的时间就开始惴惴不安了。有的孩子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几乎很难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达成会觉得挫败,就变得不愿意去学校了,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如何得知青少年正处于“高压”的处境中?压力存在双面性。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我们迅速行动,并带来挑战,让我们集中注意力。适当的压力可以在关键时刻推动我们更进一步。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当学业压力超过青少年的承受能力时,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功能将会受到损害,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攻击性增强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逃避或表现出极端行为,如自残和轻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情绪表现:易变的情绪面对开学后每日繁重的课业,突击的考试,稍不留意就会被“反超”的紧张感,让青少年感到压抑、焦虑和疲惫,因而情绪上会出现较大波动,时而高昂,时而低落,时而兴奋,时而愁苦。甚至一些青少年为应对这种情绪,会采取玩世不恭和冷漠的态度与周围人际关系互动。行为表现:攻击及极端性行为处于长时间的身心疲惫和过重压力下,青少年的情绪稳定能力会下降,自我控制力减弱。遇到的刺激可能成为他们情绪失控的导火索,产生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的是有意伤害他人言语或身体的行为,不仅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还包括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等其他形式的攻击。压力过大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变得易怒,攻击性较强,渴望发泄情绪,并将这些情绪发泄在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和他人身上。另外,还有少部分青少年会选择用伤害自己的行为来发泄情绪,造成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日常表现:自卑或逃避行为青少年承受着过大的压力,会感觉无法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失去对人生的掌控感。因此,出现贬低自己甚至自卑心态,或是一些回避性行为,如拖延敷衍作业、不想努力、学习效率低下、厌倦,不愿意尝试等。此外,他们可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逃避现实生活,选择通过游戏等方式来避免参与社交活动,对休闲娱乐活动失去兴趣。身体表现:躯体症状长期的学业压力、情绪紧张和睡眠不足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例如入睡困难、浅睡眠、早醒;肌肉酸痛、颈椎沉重、背部僵硬;生理调节紊乱;偏头痛;胃溃疡、腹泻、便秘和消化功能紊乱;记忆力和食欲减退等症状。身体的不适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影响学习状态和心态,进而加重学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如何科学缓解开学后的压力1、学会自我管理技能。学习如何管理时间、设定合理目标、制定科学计划,学习将每天的学习任务划分轻重缓急,继而合理规划各科目学习时间。自我管理技能是一项能够良好辅助学习和生活的“必修课”,让我们更好管理时间和资源。2、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应对各种压力。不妨尝试一下“即时奖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相应的奖励,循序渐进培养自信心,也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底气和决心;“任务打卡”,列出自己要完成的学习的任务,每完成一项就划掉,通过记录学习帮助自己成长,看得到的努力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要相信,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都是值得的。3、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锻炼身体等都能够帮助青少年减轻学习压力。更稳定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而且能减轻心理负担,培养阳光心态。4、选择适合的放松途径。青少年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放弃接触大自然、拥抱生活的机会。适当的时间,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利用周末爬山、野炊;抑或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写日记、看电影、打篮球、画画等等,都是良好的纾解心理压力的良方。5、建立稳定且良性的人际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予青少年极大的情感支持,多多倾听孩子的苦恼,多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多多支持孩子可能不大成熟的想法,提供一个包容、信赖又有力量的生活环境,减轻学习压力;与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一起玩乐,一起学习,互诉心里话,分享彼此生活,交流学习心得,也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焦虑、紧张、不安或烦躁的状态中,对于难以平静下来感到困惑,那么应该寻求一定的帮助。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软弱或失败,相反,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降低家长的焦虑,为家长提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的方法。
2024-09-10
新学期,做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新学期,做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很多家长常说,孩子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父母常发脾气。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道理我都懂,但是我不想听。”这是孩子在面对父母大道理时的内心独白。一个无助的孩子并不想听大人说:“你做错了!”“你应该这样做!”他想听的是:“我懂你。”一旦父母反复强调对错,强调理性,就是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常有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心理学上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55%是通过看,比如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38%是通过听,比如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父母在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获取的。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发表研究结果:“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先情绪,后理智。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听不懂。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而这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以为只要道理讲得够明白,就可以静待花开。殊不知,说得越多,孩子越听不进去;脾气越大,孩子越毫无反应。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愚蠢,就是冲孩子讲道理,不停地讲道理。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优秀的父母,都是“不讲道理”的。《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越是优秀的父母,越懂得从自身出发,找寻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少讲道理,多听孩子怎么说。孩子进入学校后,父母就要学着转变角色,教育方法也要随之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着听孩子说,如果你愿意听孩子说,愿意真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可以使孩子对你越来越信任,你的道理越容易被孩子记在心里。首先,你要对孩子所说的保持兴趣与关注;其次,你不能急于给建议、反驳或讲道理;最后,还要放下评判,全然地接纳孩子。学会倾听,就是亲子之间高效沟通的第一步。
2024-09-02
健康科普 | “心”受伤了怎么办?“黑科技”赋能从“头”开始治疗!
健康科普|“心”受伤了怎么办?“黑科技”赋能从“头”开始治疗!张华(化名)坐在窗边,呆呆地望着窗外,他的心情宛如天空中聚积的乌云,沉重而阴郁。李华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感到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开始有了逃避现实的念头。在家人的陪伴下,他走进市第七人民医院,经过医生细致的问诊与检查,诊断他为抑郁症。听到要服药治疗,张华显得有些抵触,医生建议他尝试一下抑郁症物理治疗的“黑科技”——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抑郁症的治疗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还有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就是其中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它以安全、便捷、有效的特点而备受瞩目。它通过在患者的头皮上方放置一个磁线圈,产生快速变化的磁场,进而在大脑皮层产生微弱的电流,通过刺激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来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张华按照医嘱经过了大约两周的治疗,抑郁症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rTMS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几乎不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没有药物治疗的潜在副作用。其次,rTMS起效较快,对于一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感受到情绪的改善。此外,rTMS治疗依从性较高,患者更易于接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调控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研究发现更多的刺激靶点,开发出更多治疗技术和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随着对神经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有望找到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重获阳光。科室介绍:我院神经功能调控中心于2023年成立,致力于在神经调控这一新兴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中心在神经调控领域内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的带领下,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团队成员由临床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的专业医务人员组成,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更在服务上追求温馨与细致,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医疗体验。中心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神经调控以及脑功能影像学设备,开展重复经颅磁刺激、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无抽搐电痉挛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康复治疗项目,同时还拥有先进的近红外光脑功能成像检查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诊治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疾病方面显示出了重要的价值。
2024-09-02
心灵驿站 | 这件事比开学更重要!
心灵驿站|这件事比开学更重要!这份开学初心理调适指南助力你顺利开学距离开学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许多同学都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面对孩子假期余额严重不足的预警,父母是不是觉得依(喜)依(大)不(普)舍(奔)?终于熬到孩子开学了,再也不用过着一边上班,一边还要担心孩子在家怎么过的生活了!但随着开学季临近,不少父母发现有的孩子满心欢喜迎接新学期,有的孩子却表现出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发脾气、焦虑不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是病吗?对孩子危害大吗?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心理调节?小编综合整理了这份关于“开学综合征”的通关秘籍,请注意查收哦!开学综合征是病吗?我们常说的“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初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可能会难以适应,家长需要特别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变化。部分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相对容易辨别,会出现注意力下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表现;还有的孩子表现为生理问题,出现失眠、头痛、发热等躯体不适症状。开学综合征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当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时,父母不用过度紧张,多数孩子经过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自主调节,症状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就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否则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长期焦虑等问题,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成长。以下几类孩子,父母需要格外注意: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学生;取得进步但得不到老师、父母认可的学生;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规律作息,调整生物钟假期里难免“日夜颠倒”,临近开学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回归上学时的作息,调整生物钟,睡前应避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家长可以在睡前给孩子听舒缓的音乐、喝热牛奶、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对电子产品,要逐渐断舍离。开学后,孩子要远离“电子榨菜”。较为常见的方法有:“隔离法”,如将手机调成静音,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等待10分钟”,先专注于手头的任务,等过了10分钟想玩手机的念头就没那么强烈了;做有益身心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如弹琴、画画、看书等等,让自己忙起来就很容易从“瘾”当中走出来。适应节奏,制定学习计划面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出现畏难心理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对新学期、新生活树立预期和认知。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自身情况,适应新学期节奏,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新学期来临,孩子从家庭环境过渡到集体生活可能会难以适应,无法融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分享假期见闻,表达对新学期的期待。对于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父母可以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比如说话的技巧、识别他人的语言和情绪信号、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等。合理宣泄,及时寻求帮助当察觉到孩子的情况不对时,父母不要用否认、说教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心理,父母可以用平和、开放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把心里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同时给予疏解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可以教会孩子运用一些宣泄的办法,比如大声朗读、适当运动等。如果孩子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好转,要记得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2024-08-26
团体治疗,带给你不一样的人际互动体验!
团体治疗,带给你不一样的人际互动体验!很多人一听到“心理治疗”,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在治疗师面前倾诉心事的画面。但其实,心理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团体治疗就是一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什么是团体心理治疗?团体治疗是一般由一个或多个治疗师带领,有5-20名团体成员,每周一次或数次,每次1.5-2小时。这种形式的治疗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团体治疗师引导讨论并帮助参与者处理情绪和经历,成员可以分享,获得反馈,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团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可以解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促进个人成长。2.团体治疗与个体治疗的区别?个体治疗团体治疗优势治疗节奏完全取决于来访者个人需求,能更深入地解决个人议题等共享的归属感让一行人共同处理问题,彼此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与鼓励,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人身上发现与觉察自我,尤其是人际问题的宝矿区,也是实战场。不足缺少机会去学习和自己一样遇到问题的人,他们所具有的成功经验。缺少个人关注的机会。3.团体治疗的常见类型:认知行为团体、人际团体、心理教育团体、技能团体、非语言表达团体等。认知行为团体:侧重于改变不适应的负性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行为。社会支持团体:提供社会支持,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改善社交技能。心理教育团体:教育参与者关于他们的疾病和应对策略。技能团体:侧重于心理技能的训练,如情绪管理、正念、放松训练或社交技能训练等。非语言表达团体:使用艺术疗法,比如舞动治疗、音乐治疗等。4.团体治疗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功效团体心理治疗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成员在充满温暖、信任、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学会应对,相互鼓励,增强自信,认识和改变不良的人际模式,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轻躯体不适。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认识到焦虑症的本质及易患、促发、维持因素。对成员们表露出的非理性认知进行分析、挑战和质疑。启发引导帮助团体成员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认知,学会管理情绪,促进自我成长。对于抑郁症患者:患者在团体中能适当地表露及逐渐展现本来的自己,表达抒泄、释放自己内心隐抑的情绪,获得归属感,与他人分担自己的痛苦,分享自己的快乐。也更愿意表达自我,探索自我,并增加他人对自身的接纳程度,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从而激发成员自我改变的愿望与能量。对于失眠症患者: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以及与失眠相关的不正确睡眠观念,重塑合理认知模式。缓解各种与失眠相关的负性情绪,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帮助患者减少或戒断催眠药,重建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睡眠模式。对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面对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冲突时所产生的消极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得不到宣泄,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在团体心理治疗中鼓励组员主动分享心中不良情绪反应,关注身体的感受并实施交流,分享情绪缓解经验,通过转移注意力,减轻对躯体的关注,从而自我放松,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最终躯体化障碍得到改善。
2024-08-20
孩子的这十二个信号,说明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孩子的这十二个信号,说明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始终关心孩子的健康。虽然身体的健康容易观察,但心理的健康又如何呢?许多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父母,感到困惑和无助。然而,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黄悦勤教授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在中国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个数字,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但难题是:家长怎么判断什么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不良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干预?的确,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请注意!以下是孩子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警示信号:信号一: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孩子突然不喜欢上学,父母可能会本能地寻找外部原因,比如学校的教学方法、老师的行为或孩子是否在学校受到欺凌。但如果孩子的表现与其他同学有显著差异,父母应该警惕,这可能是孩子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信号二:过度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离不开网络的世界,但如果孩子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甚至忽视了学业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不仅仅是自制力的问题,而可能是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信号三:拖延偶尔的拖延可能只是懒惰的表现。但如果孩子持续拖延,且任何引导和管教都无效,父母应该考虑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信号四:不愿外出青少年通常活泼好动,喜欢户外活动。如果孩子长期不愿外出,这可能是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信号五:社交退缩内向与社交退缩是不同的。内向的孩子可能不主动表达,但会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注。如果孩子完全不与人交往,甚至与好朋友的关系也变得疏远,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信号六:对老师产生厌恶感如果孩子突然对学校或老师产生厌恶感,父母不仅要考虑老师的原因,还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信号七:过早的恋爱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平衡对异性的喜欢与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但如果孩子认为爱情是一切,没有爱情就失去了全世界,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信号八:破坏物品暴力行为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如果孩子经常在房间里摔东西或砸东西,这可能是他们需要发泄情绪的一个信号。信号九:攻击他人攻击他人不仅仅是性格问题,对于已经懂事的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信号十: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指在面临考试时,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恐惧心理,并伴有各种身心不适的症状,这可能导致考试失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只喜欢躺在床上,或者睡眠不规律,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信号十二:饮食问题无法控制的饮食行为,无论是厌食还是贪食,都可能是孩子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一个反映。这些警示信号单独来看可能并不严重,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现。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父母应该高度关注——这可能不仅仅是代沟问题,孩子可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心理障碍。孩子心理发展地图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1-2岁: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至关重要。3-4岁:孩子开始发展社会技能和情商,需要父母的引导。5-6岁: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7-8岁:孩子喜欢分享知识和兴趣,渴望得到肯定,父母应鼓励他们发表观点。9-10岁:孩子需要私人空间,父母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好处包括:1.改善情绪: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和自杀倾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2.培养坚持、忍耐和抗挫折能力: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坚持和毅力的最佳方式,有助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更有韧性。3.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体育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经历,培养了他们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2024-07-15
健康科普 | 酒障,你了解多少?
健康科普|酒障,你了解多少?今年54岁的老江,30余年前开始饮酒,他特别爱喝白酒,刚开始的时候饮酒并不多,随着工作应酬次数的增加,他的酒量也随之增加。到了后来,就算没有饭局,他自己在家吃饭,一顿也得喝掉半斤白酒。面对家人的劝阻,老江置之不理,被老婆藏酒后,他还是会偷摸着出去喝酒,有的时候甚至从早上一直喝到晚上。一周前,老江醉酒在家不慎跌倒,家人禁止他饮酒后便出现了精神异常,常自言自语,做事没有头绪,嘴里还说着家里的墙上、天花板上有东西,经常凭空摸索,行走不稳,夜间睡眠差。家属担心老江的病情会加重,于是把他送到了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门诊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收住入院。什么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众所周知,绍兴是驰名中外的黄酒之乡,一度被世人称为“醉乡”。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喝酒过量伤身,大多数人也知道酒精对肝脏等器官有损伤,但酒精对于精神方面的损伤你了解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又称为酒精性脑萎缩,是指因过量饮用酒精或酒精饮品导致的各种精神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饮酒者超过20亿,其中7630万人可被诊断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如果长期反复大量饮酒,则会引起脑功能减退和各种精神障碍,包括酒依赖、戒断反应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甚至导致大脑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有何危害?急性酒中毒有大量饮酒史,醉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酒精浓度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冲动型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能受损,并有诸如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面色发红、呕吐等表现。如果中毒较深,可致呼吸、心跳抑制甚至生命危险。戒断反应(1)单纯性酒精戒断反应:长期大量饮酒者在断酒6~12小时后,开始出现手、舌或眼球震颤,并有恶心、呕吐、失眠、头痛、焦虑、情绪不稳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出汗、心动过速与血压升高)等,少数患者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戒断反应在48~72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减轻,4~5天后躯体反应基本消失。(2)震颤谵妄:严重酒依赖者突然断酒,开始出现上述戒断反应,随着症状加重,在停饮后3~4天出现震颤谵妄。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出现定向力障碍,有大量的知觉异常,幻觉以恐怖性幻视多见,患者极不安宁、情绪激越,伴冲动行为。另一重要特征是全身肌肉粗大震颤,伴有发热、心跳加快等,部分患者因高热、衰竭、感染、外伤而死亡。震颜谵妄常突然发生,持续2~3天,常以深而长的睡眠结束,恢复后部分或全部遗忘。(3)酒精性癫痫:约30%患者在戒酒期间出现癫痫样痉挛发作,多在停饮12~48小时后出现,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两眼上翻、角弓反张、口吐白沫等,持续时间不定,一般5~15分钟意识恢复。记忆及智力障碍长期(一般多于5年)大量饮酒会引起严重脑器质性损害。主要包括以下记忆与智力障碍:(1)科萨科夫综合征:为酒依赖者神经系统的特有症状之一,表现为近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三大特征,还可能有幻觉、夜间谵妄等表现。(2)韦尼克脑病:是慢性酒依赖者常见的一种代谢性脑病,一般在酒依赖基础上,连续几天大量饮酒,又不进饮食,引起维生素B1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有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大量补充维生素B1可使眼球症状很快消失,但记忆障碍的恢复较为困难,部分患者转为科萨科夫综合征。(3)酒精中毒性痴呆: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减退,表现为短期、长期记忆障碍,抽象思维及理解判断障碍,人格改变,部分患者出现失语、失认、失用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酒精中毒性痴呆一般不可逆,预后较差。其他精神障碍(1)酒精性幻觉症:为慢性酒依赖患者所出现的持久的精神病性障碍,也可能是酒依赖者突然停饮后(一般在48小时后)出现器质性幻觉,表现为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生动、持续性的视听幻觉。(2)酒精性妄想症:主要表现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的妄想状态,特别是嫉妒妄想。(3)人格改变:患者只对饮酒有兴趣,变得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说谎等。治疗从改变认知做起患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往往是因为对酒精依赖。饮酒过量不仅损害个人身体健康,更会影响个人社交、工作和生活。戒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付酒瘾,要从改变认知开始,要知道过量饮酒的危害。如果自我戒酒失败,建议到正规精神科寻求帮助,医生可施行药物替代治疗帮助酒瘾者逐渐脱酒,同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治疗方式,减少酒瘾者的饮酒行为,并解决其心理问题。
2024-07-15
健康科普 | 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的那些事……
健康科普|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的那些事……“医生,做测验和量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我就是来开药的,为什么要我做题?”“医生,这个测试准不准啊?”患者们对于心理测量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的那些事。1.什么是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心理测验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测量工具,也可以理解为一项测量活动。第一层含义:心理测验是指以了解人的心理或行为特点为目的,获取有效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如人格测验、记忆测验、智力测验等。第二层含义:心理测验是指以了解人的心理或行为特点为目的的一项行为活动。如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某位同学进行一次智力测验。心理量表是一种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特点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许多场合,“心理量表”与第一层含义的“心理测验”经常被用作同义词。2.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在精神科临床中具有什么作用?医学诊断评估目前被用于精神医学的心理测评方法有很多,根据它们的功能分别用于评估智力水平、情绪状态、行为问题、家庭环境、人格特征、适应行为等。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测评的结果,对服务对象给出建议和指导。治疗效果评估采用心理测验或量表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解个体差异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受遗传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显示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给予最佳治疗指导方案,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3.精神科常用的心理测验和量表有哪些?精神科目前所使用的心理测验和量表已多达上百种,常用类型如下:此外如强迫症状评估、自杀和攻击风险评估、物质依赖评估、生活事件及应激评估、进食问题评估、社会和生活功能评估等类型的测验和量表也较为常用。4.关于心理测验的常见问题问题1、心理测验的报告显示我有重度抑郁,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啊?很多患者完成心理测验之后,报告中可能会有一些结果提示,如“重度抑郁”“轻度焦虑”“强迫症状严重”等。那是否就说明得了相应的精神疾病呢?不一定!心理测验类似于我们平时看病时的“抽血化验”,是医生临床诊断时的重要参考。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心理测验的局限性,心理测验的结果不能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因此,即使患者的心理测验报告提示异常,仍需临床医生结合其他资料以及诊断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之后才能做出最终诊断。问题2、医院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测得准吗?心理测验和心理量表的准确性是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究竟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测得准不准呢?首先,精神科所采用的心理测验和量表一般均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经过了严格规范的编制及修订,信效度指标良好。任何心理测验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且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复杂多样,测量难度大,因此心理测验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只要测验过程规范,被试者正确理解测验规则及项目含义,真实作答,心理测验的准确性一般都是比较高的!问题3、我在别的医院已经做过心理测验了,这次还需要做吗?一般是需要的。首先,多数心理测验或量表都有评估“时效性”的规定,评定的是某一段时间范围内的情况,一般为近1-2周或近1个月内的情况。再者,不同医生的临床经验及评估角度不同,在心理测验的使用上也会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估更换就诊医院或医生时还是应该按照新的医嘱完成相应的测验。另外定期的心理测量便于动态跟踪临床疗效,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指导,预后更准确。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测量与治疗室的科内人员全部通过国家心理卫生协会认定机构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科室拥有网络化的心理测评系统,目前主要开展:心理状态类测量、精神症状类测量、人格类测量、记忆测量、智力测量、社会功能测量、职业心理测量、认知功能测量、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测量等200余种。团队坚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操作规程,熟练的测评技术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咨询与治疗、智力评估、择业指导、人才选拔、科学研究等服务。
2024-07-08
心灵驿站 | 家长如何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心灵驿站|家长如何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面对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如何关注了解?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部分原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孕期卫生及生理疾病等因素。a.儿童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身心发展异常,如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b.母亲孕期的卫生情况(如:孕期营养、孕期情绪状态、孕期服药、生产过程等)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c.当孩子的身体生病或受外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a.幼儿及童年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b.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c.学校教学氛围、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辈群体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很多儿童时期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会影响终身。a.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功能,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厌学、拒学。b.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好的话可能会影响终身,也就是说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受到了影响。c.一些儿童时期的问题也会发展到成年,比如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些问题也会导致成年时候更严重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影响终身的大问题,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家长该如何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a.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b.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c.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d.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e.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关爱孩子心理健康家长该怎么做?a.了解孩子心中的“自己”。可以让孩子画一张画代表自己,然后问孩子你觉得你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看看孩子说出的优点多,还是不足多。如果孩子说出自己的不足远远多于自己的优点,说明他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更多是负面的、消极的。家长要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多鼓励孩子、认可孩子,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b.了解孩子心中的“家”。可以让孩子画一张画代表家庭,让孩子拿小动物代表家人。比如孩子拿狮子代表爸爸,你可以问,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呀?孩子如果说:“这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它会吃其他动物。”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爸爸在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吓人的形象,让他感到很害怕。c.了解孩子心中的“支持系统”。可以让孩子玩剪纸游戏“支持小队”,就是剪出手拉手的几个小人,问问孩子遇到困难时,谁能支持你、安慰你。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有没有朋友,跟朋友间的关系怎么样。d.了解孩子心中的“情绪”。可以用画情绪脸谱的游戏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画一下今天的情绪脸谱,这样家长就能知道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绪状态,有什么开心的事,什么不开心或者生气的事情。孩子画完后,跟孩子聊一聊,帮助孩子表达情绪、认知情绪。e.了解“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搭房子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下自己是否对孩子的需求足够敏感,能够支持和跟随孩子,自己是多指挥孩子还是多给孩子独立空间,自己给孩子设置的挑战是孩子能够完成的还是太难会挫败孩子,自己设定的规则是僵化的还是灵活的。特别提醒以下情况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行为明显不同于其他同龄孩子对家长或他人有攻击性;·不社交,没有朋友;·有亲情丧失、校园霸凌等创伤经历;·家长对于亲子关系感到有压力,需要支持和帮助。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简介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是系统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医疗机构,承担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工作。中心汇集了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8名,主治医师及中级心理治疗师26名,医师及初级心理治疗师12名,二三级心理咨询师20余名。中心开展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老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测量、辅导、咨询、治疗和科普,从普通心理咨询(人际适应、婚姻、亲子、学习问题、网瘾、行为问题等)到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的咨询、干预和治疗等多种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热线85157777/96525,为市民心理危机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根据来访者的需求,提供个体化、整合的治疗服务,包括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特色诊疗服务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沙盘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体检、团体心理咨询及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技能培训、绿色就诊通道等项目,从整体上关注身心健康。挂号预约方式: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门诊服务-预约挂号-普通号或专家号-特需心理门诊中心地址: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三楼(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1234号/85397751)绍兴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绍兴市越城区越西路21号/85397869)
2024-07-01
肺结节 莫紧张 不可怕
肺结节莫紧张不可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体检报告上看到了‘肺结节’三个字,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看到肺结节字样就害怕极了,这是不是肺癌?要不要手术?甚至不少人紧张到开始想象自己还能活多久。其实,哪有那么夸张!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肺结节。首先肺结节和肺癌是两回事,在体检报告单上发现肺结节三个字,千万不要过度恐慌。肺结节是影像学的一种表述方式,它对应的是一大类疾病,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疾病。凡是在CT上直径小于3个厘米的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病灶,都可以被称为肺结节。当然,直径大于3厘米,那就不是结节了,称肿块。大家可以参照自己手边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盖儿的直径大约就是3厘米。肺结节其实非常普遍,它就好像我们脸上的痣,身上的疤一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90%首次发生的肺结节,其实是良性的。但是大家还是很担心肺结节的良、恶性问题。其中结节的大小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这里,跟大家介绍三个简单容易记忆的数字,5、8、20;谐音就是“我不爱你!”对的!肺结节,我不爱你!“5”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肺结节,这种结节一般恶性概率比较低,结合临床表现定期复查即可。“8”是指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结节,一般建议治疗后三个月复查,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的结节缩小甚至消失了,那多半是良性的。如果结节有增大趋势,那需要您引起重视了。“20”是指直径大于20毫米的肺结节,建议首先在胸外科就诊。大小当然不是唯一的判定指标,还需结合肺结节的形态、边缘、密度与周围血管和胸膜的关系进行综合判断,再给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复查建议。所以,当我们发现肺部结节时,要重视,但是不要恐慌。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可在我们周围就是有很多人,会害怕复查,害怕做CT,因为内心对辐射充满了另一种恐惧。其实,大家在体检复查时可以选择低剂量CT,它的辐射量仅有普通CT的1/6,在这里建议所有的高危人群都定期进行低剂量CT的筛查。哪些人属于肺结节筛查的高危人群呢?《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年龄≥40岁并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即为肺结节高危人群。①吸烟≥20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缺乏15年者;②被动吸烟者;③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④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患有肺部疾病。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我们才更加应该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畅快呼吸,畅享健康!
2024-06-12
疼痛找不出原因可能是心病 专家称躯体化障碍需引起重视
疼痛找不出原因可能是心病专家称躯体化障碍需引起重视“医生,我全身东痛西痛,半夜老是痛醒,上其他医院到处检查,也检查不出有什么问题,我这到底是怎么了?”4月的一天,在心身科普通门诊,一位40多岁面容憔悴的女士走进诊间,表情痛苦地述说着自己的病情。接诊的焦虑障碍科主治医师彭玲通过问诊得知,金女士1年多之前因感冒后出现急性肾炎,当时行肾脏穿刺,之后便逐渐出现了夜间睡眠不好,一到半夜就会感到全身东痛西痛、肌肉紧绷,腰部尤其明显,有时候连翻身都困难,需要家属帮忙协助。金女士的不适感在白天活动后能逐渐缓解,但她因为担心自己肾脏有问题,多次前往综合性医院检查。尽管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都明确告知金女士她的肾脏没有问题,但她还是会莫名感到紧张,害怕自己的身体出了大毛病,继续在综合性医院的不同科室反复检查,直至很多医生都建议她来绍兴七院就诊。“医生,我这到底是怎么了,我是不是腰有什么毛病,其他医院都检查不出来,他们为什么让我到你们医院来,我又没有精神病。”彭玲医师告诉金女士,其实在我们医院门诊,每天都能遇到较多的患者存在类似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觉得东痛西痛,有些人是固定的某些部位疼痛,有些人是不固定的游走性疼痛,但到其他综合性医院做各种检查却都查不出什么毛病。一般这种患者都会有情绪焦虑、容易紧张、担心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他是“躯体化障碍”了。那么,什么是躯体化障碍?彭玲医师介绍,躯体化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亚型,患者因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经检查,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患者常常表现为说不出原因的疼痛,比如头疼、胃疼、全身都疼等。彭玲医师表示,严重的躯体化障碍其实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影响挺大的。比如持续的睡不着觉或者持续的头痛、胃痛,对个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这不仅影响他的学习、工作、生活,还会影响到他所在的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氛围,反复不停地就医检查,会让家人也觉得疲惫不堪,从而陷入痛苦、无助的状态。彭玲医师提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心态、避免劳累等可以预防躯体化障碍的发生。但如果出现这里疼那里疼等躯体不适,首先要通过全面的医疗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若检查结果没有明显问题,但患者遵医嘱治疗后仍未有明显的缓解,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就要考虑可能是躯体化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对待这一类的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需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早日带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找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就医,以对症治疗。
2024-05-24
孩子不是不听话——带您科学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孩子不是不听话——带您科学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一年级某班46名家长联名向学校表示,希望新来的一名学生小明(化名)尽快转学。根据新闻媒体报道,小明疑因患“多动症”,在一段时间内对同班同学进行了肢体击打、辱骂、恐吓等行为,因屡教不改,引起同班家长的严重不满。4月12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双方家长已达成和解,该学生已于当天被家长带回家暂时上网课,班主任每天都会关注其学习情况,五一假期之后将会返校上课。此后,关于“多动症”孩子能否和普通孩子共同接受教育的话题,引发社会面的激烈讨论。在我们周围,可能存在着一些孩子或成人,他们总是显得特别活跃,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者经常冲动行事。这些行为特征,可能正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表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董莹盈对前来咨询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儿童家长作了如下解释。ADHD也称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ADHD的患病率为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儿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ADHD有哪些表现?1.注意缺陷: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常常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注意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患儿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2.活动过多:表现为患儿经常显得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一天忙个不停。3.行为冲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是ADHD的核心症状,具有诊断价值。4.其他:包括学习困难、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品行障碍(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5.成人ADHD:对儿童ADHD不管治疗与否,其中60%~70%到了成人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成人ADHD的临床表现与儿童ADHD有差别,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由于患者冲动,行事鲁莽草率,易与同事发生冲突,容易因冲动而经常变换工作,开车容易冲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对成人ADHD患者的症状评估一般要求助于配偶、父母、同事或上司等与患者关系密切者。对于ADHD,我们能做什么?1.家长的情绪管理:对于家长来说,养育ADHD儿童,总是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家长们的情绪也频频处于“崩溃”边缘。而对于ADHD患者来说,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我们要避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过度批评或指责,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2.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可能患有ADHD,请尽快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3.药物治疗:对于部分ADHD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请注意,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4.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ADHD患者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5.教育支持:为ADHD患者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如特殊教育、辅导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6.自我管理和应对策略:ADHD患者也可以学习一些自我管理和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注意力训练等,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董莹盈医师强调,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但并非不可克服。通过专业治疗、教育支持以及自我管理和应对策略的学习,从“家-校-医”的三方给予ADHD孩子更多支持,以“医-教-养”结合模式,全面推进ADHD的科学诊疗,ADHD患者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症状,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ADHD患者,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2024-05-24
电梯“惊魂”别慌张,这份科普来帮忙
电梯“惊魂”别慌张,这份科普来帮忙相关案例案例一2024年1月15日,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东山村一村民自建房内发生电梯坠落事故,致2人死亡2人受伤。案例二2023年10月18日,云南省弥勒市佛城商都发生一起电梯坠落事件,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13人轻伤。案例三2023年8月26日,湖南省长沙市一小区电梯,在运行途中突然发生故障,从高楼层迅速坠落,导致3名业主在电梯内受伤。电梯早已融入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城市中的垂直街道,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加快捷,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出行效率。然而,随着电梯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偶发的电梯事故也在不断触动着人们的神经。电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政府、电梯制造和维护企业、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乘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电梯事故偶有发生,但相比于其他交通工具,电梯的安全性依旧是很高的。电梯的设计和制造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电梯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也是保障乘客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面对可能发生的电梯事故,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是每一位乘客自我保护的必要一步。在此,分享一些电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常识,帮助大家在遇到电梯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镇定,做出正确判断:来源:应急管理部
2024-05-20
健康科普 | 年纪轻轻血压就高了?这几点千万别忽视!
健康科普|年纪轻轻血压就高了?这几点千万别忽视!“什么?医生,33岁的我,血压就高了?!”小李一脸的质疑。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韩金霞医师肯定地说:“是的,最近你连续测过好几天的血压,每一次测量出来的血压值都超过了140/90mmHg。”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45亿,占比达27.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我们通常以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属”,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的血压高起来了。高血压怎么会找上年轻人呢?除了遗传因素,韩金霞副主任表示跟平时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例如:一、节奏快、压力大。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经常处于高压的状态下,情绪不稳定,血压也会跟着起伏不定。二、上班坐了一天、到家就想躺平。每天不是赶工作方案就是开会,除了上厕所、饮水机接水,屁股都没离开过椅子,下班只想躺着好好休息,身材越来越胖,血管也会越来越“懒”,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也会悄悄靠近。三、高盐高糖饮食天天少不了。最近的美食、奶茶花样可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摄入了大量的盐、糖,这些都会给血管“加压力”,影响了血液循环,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四、不止这些坏习惯,吸烟、饮酒、熬夜......对血管和血压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长期这样下来,就算没有确诊出高血压,同样也会面临着血压升高的风险。是时候关注一下自己的血压情况了!韩主任提醒,为了预防高血压,我们可以定期检测一下自己的血压情况,平时生活中也要尽量改掉坏习惯。一、纠正作息习惯尽量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抽出30-60分钟的空闲时间来锻炼身体,散步、游泳、瑜伽、球类运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二、合理饮食少吃高盐、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持营养均衡。努力做到不吸烟,平时也要减少喝酒的频率和量。三、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找到导致压力的源头,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面对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时,可以多做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到公园、郊外走走,大口呼吸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可以促进人体机能的调节,改善大脑皮层功能,缓解精神压力;同时负氧离子还能够改善血管,解除动脉血管痉挛,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能。对于我们释放压力、发泄情绪、调节血压都很有帮助。总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趋于年轻化,掌握其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发病率。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守护健康,从关注血压开始。韩主任表示,高血压虽是一个“隐形杀手”,但我们也不要过于恐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定期做血压监测,才能更好预防高血压,争取不做年年纪轻轻的“高人”!
2024-05-20
健康科普 | 你以为的心理疾病 VS 实际上的心理疾病
健康科普|你以为的心理疾病VS实际上的心理疾病来源:丁香园精神时间
2024-05-20
考试前压力大、焦虑、失眠咋办?心理医生告诉考生和家长,这些办法有用!
考试前压力大、焦虑、失眠咋办?心理医生告诉考生和家长,这些办法有用!马上就是高考了,童鞋们都想考出好的成绩,难免会产生压力。此时,童鞋们心理状态,就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童鞋考试前心态平稳,该吃的吃,该睡照常睡;有些童鞋则感觉压力山大,不少考生甚至容易出现一些身体问题,比如突然拉肚子、长胖、厌食……这些身体上的症状,多数都跟考试前的紧张、压力情绪有关。为什么会感到紧张?紧张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内心不安、失控,可能伴随心慌、胸闷、口干、出汗、消化系统不适等自主神经症状和肌肉紧绷或跳动感,或出现睡眠问题。人类当感受到危险或遇到重大事件时,大脑的恐惧中心——杏仁核会因感受到求救信息而被激活,激活肾上腺系统,向血液中释放应激激素,继而快速出现一系列改变,如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体温上升等,这一系列反应就是“急性应激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经验告诉我们,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成功,能更好调动全身机能,有利于注意力集中和反应敏捷等。持久和过多的压力会让大脑和身体被操纵,情绪反应反而压倒了我们清晰思考的能力,从而变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甚至感到失控。紧张有哪些表现类型?1.躯体层面的反应:表现为身体上的各种不舒服,例如坐立不安、如临大敌、心慌、胸闷、头昏、出汗、乏力、恶心、肌肉紧张、腹胀/腹泻等,常常吃不下睡不着,有的出现气紧、呼吸困难,甚至突然出现呼吸不上来,濒临死亡的感觉。这些反应往往被考生和家长容易看作身体出问题了,到医院各种检查,却找不出问题,各项生理指标提示正常。这种情况其实不是身体生病了,而是需要关注和调节心理方面的状态。2.精神层面的反应:表现为过度的担心、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反复思考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考试的时候题不会做怎么办?总是想到不好的事情要发生,自己难以控制。情绪也容易变得不稳定,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吵架或者哭泣等。如果有以上这两类表现,考生自己、家长就可能需要注意去科学调节减压了。出现这些问题试试这些方法减压事实上,在中高考或类似的重要场合,我们都难以消除焦虑,但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它。例如,如果没有焦虑,精英运动员是很难调动出状态来不断自我突破的,所以感到焦虑和压力其实也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和积极信号。学习把焦虑转化为兴奋,从而掌控自己的压力,焦虑的时候背后的想法多是“我做不好”,而兴奋的背后想法多是“我充满期待”。简单来说,我们在进入考场前感到紧张和压力时,可以在心里默想或小声对自己说“我感到兴奋,充满期待”。这样就可以骗到大脑,把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兴奋,直到成功完成任务。Q1:总感觉没复习好,常常挑灯夜战,不这样做不踏实,怎么办?一味熬夜学习只是一种“假勤奋”,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还影响身体健康。备考期间需要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大脑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能有效缓解压力,身心更愉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作息时间,选择不太剧烈和安全的运动,每次5—30分钟,既不占用太多复习时间,也能缓解身心疲劳。Q2:很想复习,却很难集中注意力,还时常烦躁睡不着,怎么办?学会放松,这里安利大家三种放松的方法——深呼吸、冥想、肌肉放松训练,可以在心理医生的直接指导下,也可通过听治疗音频或阅读有关书籍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呼吸放慢,幅度加深,调节到一分钟6~8次左右的呼吸频率,每天做1~2次,每次5~10分钟,直至自己感到放松为止。冥想: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感受自己的身体等简便训练,帮助我们聚焦当下,把注意力让自己从焦虑、烦躁的事情中脱离出来。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通过学习、练习系统地紧张并松弛躯体的每组主要肌肉群,让它们达到并保持比先前更松弛的状态,达到放松和增强自我控制感的作用。Q3:常常压力很大,很苦闷,好压抑,怎么办?情绪宣泄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法,可以采用不同多种方式,比如和信任的亲朋好友说一说,找适宜的地方,哭一哭、喊一喊、跑一跑等;还可以听音乐或者把心里的焦虑、烦闷写一写、画一画。Q4:一到考试就心慌、胸闷、气紧,肌肉紧张、发抖,怎么办?这些都是过于紧张、焦虑的反应。往往大家会心里反复想“我不能紧张…不要紧张…不紧张……”这是一种消极暗示,结果会适得其反。正确做法是积极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现在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我可以试着渐渐放松自己,我能行!”除此,还可以回忆过去考得好的经历和体验,同时配合前面提到的放松的方法,帮助自己缓解紧张的反应。Q5:第二天要考试了,晚上失眠怎么办?肯定会影响成绩!对于考前长时间出现失眠状态的考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帮助睡眠的药物。但如果离考试时间很近,甚至第二天即将要考试,那最好不要服用药物,建议采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比如可以躺下后听一些比较单调的音乐,做做按摩放松,做一些松弛训练,帮助睡眠。实在睡不着也没关系,尝试放空大脑,找个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这种不以睡觉为目的的“睡觉”也可以起到睡眠的作用。切记,不要强迫自己睡觉,不要数绵羊,安静地躺着就好了。解压方法“干货站”①穴位按摩。双手捂耳,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再用两拇指用力按揉双侧太阳穴,会有一种清新感,沉浸其中并逐渐放松。神门穴、印堂穴、合谷穴、太渊穴、三里穴、百会穴是6个可以缓解焦虑情绪的穴位,可由家长在考生压力大的时候或者睡觉前按摩一分钟。②想象放松。播放一段舒缓的轻音乐,以一个舒服的姿势躺下来,慢慢地闭上眼睛。利用想象在脑海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可以是海边,也可以是草原,它是你喜欢的地方,能给你带来放松的感受。当觉得浑身有焦虑和紧张带来的“火烧”般感觉时,暂时停止学习,将双手平放在桌面,集中精力感受桌面的凉爽,向前垂下头,轻轻转头并深呼吸。③深呼吸,努力放松,让你的胳膊和手自然下垂到身体两侧,你能感觉到流入手内的血液的温暖,尝试想象紧张感正从指尖溜走。④精油泡澡。助降低焦虑情绪的精油有甜橙、薰衣草、罗勒、乳香等类别,可以使用精油熏香、泡澡,并搭配腹式呼吸的静坐冥想或瑜伽。下一期,我们将带来给家长的心理减压技巧。
2024-05-20
心灵驿站 | 心理咨询和在精神科就诊有什么区别?一篇文章为你解答
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和在精神科就诊有什么区别?一篇文章为你解答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很多人在出现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时,并不知道是去看精神科还是心理咨询,不知道是从心理咨询开始还是从精神科开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并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寻求专业帮助,今天从几个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由谁来帮助缓解精神心理困惑。教育背景不同▶心理咨询师:一般是心理学背景,他们会选择不同流派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深入训练,也有部分心理咨询师拥有医学背景。▶精神科医生:都是医学背景出身,接受过完整的医学教育,他们可以进行精神病学的诊断,且拥有处方权,可以给患者开药。近日,55岁的余女士在与家人的争吵中走进了绍兴七院精神科门诊,她气愤地向医生表示,家人说她有躁狂。服务对象不同两者的服务对象虽然不同,但是有一定的交叉。▶心理咨询:主要面向遇到一般性心理问题的正常人群、轻度心理障碍人群,因为一些现实压力或无法解决的烦恼,出现了负面的情绪反应(抑郁、焦虑、烦躁不安、消极颓废……)或内心冲突(我好像很差劲、感觉生活进行不下去了……),而自己没办法很好地消化,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精神科:主要面向失去自知力、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成瘾疾病等,那么此时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后期,药物控制或减轻了症状,在患者可以正常生活时,可以辅助心理咨询。精神类疾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咨询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治疗方法不同▶心理咨询:以谈话治疗为主,谈话治疗对解决心理困扰更有效。心理咨询师通过持续的对话与访谈,深入探讨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如:原生家庭、早期经历、社会环境等,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精神科: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改变患者的神经递质,通过抑制或者激活大脑神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哪些情况适合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因为一些现实压力或无法解决的困扰,出现了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烦躁、消极等,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消化……▪如果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关系不好,情绪波动比较大……▪如果在爱情、婚姻中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在职场中感觉压力很大,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如果刚经历了重大事件,一时走不出来……▪如果想要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总的来说,进行心理咨询没有特定的条件,只要发现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哪些情况需要去精神科就诊?▪如果曾经感觉有人在监视你,暗中算计你,或想伤害你。▪如果曾经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者看到过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在过去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大多数事情的兴趣减退,或者对平日喜欢的事情不喜欢了。▪如果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每晚都难以入睡,就算睡着了夜间也容易醒。▪……如果上述的一些症状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在这半年中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但是没有作用,甚至出现了加重的趋势,而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感觉每天都特别痛苦,但是不知道哪儿出现了问题,可能需要去精神科就诊了。精神科与心理咨询结合的情况如果曾确诊精神疾病,在发病时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严重的干扰,那么精神科的药物治疗便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心理咨询则作为辅助,尤其在治疗后期,康复期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问题,以及后续工作、生活种遇到的各种烦恼皆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干预,配合心理咨询可以降低复发率。精神科可以帮助解决由生理因素导致的心理疾病和各种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则是解决非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情绪问题,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治疗中可以相辅相成,双管齐下。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结合的效果▪对于症状的缓解: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对于社会功能的康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or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的多重作用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通过专业引导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自我探索和成长: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环境,个体可以在此自由地探索自我,增进自我认识,实现个人潜能。优化人际关系:通过咨询,个体能学习到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改善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职业发展指导: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职业目标,解决职场中的困惑和挑战,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简介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是系统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医疗机构,承担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工作。中心汇集了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8名,主治医师及中级心理治疗师26名,医师及初级心理治疗师12名,二三级心理咨询师20余名。中心开展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老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测量、辅导、咨询、治疗和科普,从普通心理咨询(人际适应、婚姻、亲子、学习问题、网瘾、行为问题等)到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的咨询、干预和治疗等多种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热线85157777/96525,为市民心理危机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根据来访者的需求,提供个体化、整合的治疗服务,包括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特色诊疗服务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沙盘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体检、团体心理咨询及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技能培训、绿色就诊通道等项目,从整体上关注身心健康。挂号预约方式: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门诊服务-预约挂号-普通号或专家号-特需心理门诊中心地址: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三楼(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1234号/85397751)绍兴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绍兴市越城区越西路21号/85397869)
2024-05-13
​健康科普 | 这届年轻人的“解压神器”,管用吗?
健康科普|这届年轻人的“解压神器”,管用吗?“一周时间,焦虑加倍。因为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前几天,市民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吐槽,原来她最近为了减少工作焦虑,用了新办法,可这一新办法没能帮她真正“拒绝焦虑”。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工作比较忙,她感觉压力有点大,晚上也有好几天失眠,每天对着电脑都感觉“老眼昏花”了,之前有朋友买了一大串带秆小米蕉,既能观赏,成熟了又可以吃,于是她也花了88元网购了一整串。收到后,数了数大概有90多根。“店家还贴心地送了‘禁止蕉绿’的小卡片,小米蕉是绿色的,插在花瓶里摆在办公桌上还挺养眼的,好喜欢。”陈女士说,本想等它慢慢成熟后,一个个和同事分享,没想到才过了一周,整串小米蕉全都由绿变黄了,让她措手不及。“现在不是‘蕉绿’,而是要担心‘蕉烂’了!我每天逮到同事就送小米蕉,整层楼的同事都分了,还剩下60多根。一周根本吃不完,而我自己已经半年都不想再吃香蕉了。”陈女士在朋友圈里吐槽。记者了解到,这款小米蕉是一种水培芭蕉,时下比较受欢迎,可能一方面是这种植物易于管理,另一方面兼顾了色彩和形态美,有观赏价值,同时熟了能当水果吃,也有食用价值。“‘禁止蕉绿’是‘禁止焦虑’的谐音,这是年轻人提醒自己面对压力要释放的心理暗示。这种亲近自然,接触绿植的方式对降低焦虑有一定帮助。”市第七人民医院焦虑障碍科主任、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钱超表示。“在门诊中,有焦虑症状的年轻人的确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对工作不稳定、职业前景不明、自身能力有限、担心无法胜任工作的焦虑;也有对承担繁重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情绪不稳的痛苦;还有生活成本过高、出现健康问题、社交和人际关系问题方面的焦虑。”钱超说。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力、焦虑常常伴随在年轻人的生活里。人们除了摆放护眼绿植、把电脑显示屏设置成绿色,还采用购买各种发泄情绪的捏捏球、捶打玩具、桌面摆件来解压降焦虑。“很多商家宣传的‘解压神器’,不一定对所有人有效,每个人的焦虑点不同,其实方法也各异。”钱超表示。那么,平时减少焦虑的方法有哪些?“深呼吸放松和正念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地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这样可以帮助你放松紧绷的神经。而正念冥想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放松方式,通过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呼吸或某种感觉上,可以帮助你暂时远离焦虑。”钱超说。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让身心更健康,比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等;良好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画画、听音乐;适度锻炼的习惯,如慢跑、骑车、游泳、瑜伽、练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有助于帮助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改善焦虑状态。钱超还表示,学会管理时间和设置优先级,合理规划日常工作和生活,可以避免过度忙碌和压力过大。当任务繁重时,试着将它们分解成更小、更具体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完成。此外,积极与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分享感受和担忧,也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最后,钱超还提醒,短暂的焦虑,如果没有造成吃不下、睡不着等临床意义上的痛苦,以及不能上学、上班、社交等社会功能的丧失,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我调整;但是如果焦虑症状已经3个月以上且无法自行缓解,则需要找专业人士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干预。
2024-05-06
健康科普 | 快乐五一,从“心”出发!
健康科普|快乐五一,从“心”出发!快乐的五一小长假即将开始,有的“打工人”因为假期要加班而懊恼,有的“行动派”因为担心出行高峰而焦虑,有的“学生党”因为彻底放松而懒散……在假期中,我们要如何在保证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又不陷入负面情绪的牢笼之中?一、避免攀比和拒绝焦虑在五一假期中,许多人会去购物、旅游,各种买买买和打卡拍照发朋友圈等等。但是,不能过度追求物质。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焦虑,不要过于担心不能得到心仪的东西或体验,这只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疲惫和沮丧。二、耐心等待和宽容心态五一假期往往伴随着人流量的增加和交通的拥堵,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心烦。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时站立或活动一下身体,以缓解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带来的不适。同时,也要保持宽容心态,不要因为他人的插队、加塞等失态行为影响自己的心情。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表达在五一假期中,我们会在公共场合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快或沮丧。此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表达,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人的看法,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处理冲突和争执。四、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在五一假期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通过运动、瑜伽等方式来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紧张情绪,同时可以选择看书、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外出旅行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以保持身体健康。五、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在五一期间或平时感到过度沮丧、疲惫或有其他的心理上的困惑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这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并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五一假期是一个让我们放松心情、缓解疲劳的好机会,但不要忘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健康,让假期变得更加愉快和充实。心理热线:96525,有需要,我们随时在!
2024-05-06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网红减肥切不可盲目跟风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春天到了,减肥的脚步近了,你是不是也在摩拳擦掌,期待新的一年收获更好的身材?家住市区的陈女士体重62KG,尽管看着不算胖,但对身材充满焦虑的她也尝试了像“秦昊减肥法”“刘亦菲减肥法”“艺考生减肥法”“哈佛大学28天减肥法”等一系列网上很火的减肥方法。每次减肥的时候由于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对于美食狂热爱好者的陈女士而言,无疑是痛苦的。每次减肥尽管效果明显,最多的时候一周瘦了10斤,可是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也随之上涨。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反复不停的减肥、复重,让陈女士的甲状腺功能出现了异常,因此她走进了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官莉莉的诊室。“急速减肥方法是不太好的,因为人体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速变瘦的效果,可能会损害到身体的健康,而且还非常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减肥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官莉莉医师表示,“现在很多人不吃米面,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美其名曰‘生酮减肥’。这是一种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为特点的饮食方式,主要机制是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另一方面,体内糖异生作用增强,从而促进机体消耗能量。与正常的饮食结构相比,生酮饮食会让机体产生厌食反应,使机体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而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如果长期坚持生酮减肥法,有些人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肾结石、心肌病之类的疾病,甚至由于饮食上的不合理,可能会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生长障碍。女性朋友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皮肤松弛、脱发严重、睡眠障碍等情况。”官莉莉医师根据陈女士的身高体重,为其测算了BMI值。她表示,BMI是测定肥胖的最常用指标和公认标准,BMI(kg/m2)=体重(kg)/身高(m2)。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25.0(kg/m2)为正常体重,25.0-29.9(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陈女士的BMI为22.2(kg/m2),她的体重属于正常体重,官莉莉医师让陈女士不必过分焦虑自己的体重,并根据陈女士的情况给出了合理的诊疗建议。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健康和经济负担持续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体重管理亟待加强。“体重正常了,能够比较好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对健康大有益处。”官莉莉医师表示。肥胖症的危害有哪些?超重和(或)肥胖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间紧密相关。2019年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中占比11.1%,相比1990年的5.7%,显著增加。同时,超重和肥胖也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代谢异常:平时不控制饮食,会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身体代谢出现异常情况。2、高脂血症:过度肥胖可能会诱发高脂血症。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血脂升高的情况,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脂肪性肝病:如果肝脏脂肪堆积过多,可能会诱发脂肪性肝病,引起右上腹不适、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4、痛风:肥胖可能是平时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引起的,可能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5、高血压:肥胖的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异常,诱发高血压。如何科学减肥?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一日三餐合理分配饮食,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2.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减重期间应少吃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食物、蔬菜、水果等。3.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饮料,避免夜宵。•进餐宜细嚼慢咽,摄入同样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适当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4.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和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尽可能减少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4小时以内。对于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5分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导致“过劳肥”。5.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遵循“药食同源”理论,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胃热火郁证采用具有清胃热、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铁皮石斛、麦芽等;痰湿内盛证采用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薏米、橘皮、砂仁等;气郁血瘀证采用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山楂、当归等;脾虚不运证采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茯苓、山药、莲子等;脾肾阳虚证采用温阳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如小茴香、山药、肉桂等。6.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减重速度因人而异,一般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体重平稳下降,每周减0.5~1kg;第二种是减重初期的1~2个月体重无明显变化,之后体重才开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较快;第三种是体重最初下降较快,可达每周下降1~2kg,随后体重停止下降,进入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平台期,突破平台期后体重继续下降。官莉莉医师特别提醒大家,在减重过程中应注意自我监测,不仅包括对体重变化的监测,还应包含食物摄入量以及身体活动情况的监测。同时,减重的过程中不只要关注体重的变化,更要关注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变化,做到减少肌肉的流失,维持机体的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
2024-04-17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