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不想上学,只想躺着,这是抑郁了?
健康科普|不想上班、不想上学,只想躺着,这是抑郁了?抑郁症,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算是陌生的词了。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9500万,这意味着差不多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我们了解抑郁症主要是通过它的威力——张国荣、李玟、乔任梁等明星因抑郁症离世;我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其中约40%患有抑郁症。可怕的是,纵使我们熟知抑郁症的威力,但抑郁症的就诊率并不高,仅有10%左右的患者曾接受过系统的治疗,这还没算上更多并未确诊的潜在患者。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不同于通常的情绪低落或短暂的情绪波动,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失。哪些人容易患抑郁症?1.儿童和青少年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整体患病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属于心理咨询的重点服务对象,他们正处于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时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身份认同困惑、社交媒体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社交比较、自尊心受挫和孤独感等问题,使儿童和青少年感到沮丧、无助和焦虑,从而增加了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2.慢性病患者疾病导致身体的不适,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食欲情况和精神状态,从而对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3.孕产妇妊娠期的女性,体内荷尔蒙变化剧烈,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此外,分娩过程伴随剧烈疼痛和大量体力消耗,怀孕和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突发状况对孕妇的身体及心理都是高强度的考验,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紧张、焦虑甚至创伤应激等问题,更容易引发抑郁症。产后的女性除了应对激素变化所带来的情绪不稳定外,生活角色从孕妇到母亲的快速转变、育儿压力、照顾孩子导致的睡眠不足以及长期身体疲劳等问题都可能使她们产生焦虑、难过、孤独等负面情绪,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4.长期社交孤立的人群社交孤立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脱离感。它可以表现为个体主动或被动地与社交圈、家庭成员或朋友减少或中断联系。长期的孤独感、缺乏社交支持以及亲密关系的破裂都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5.老年人老年群体可能面临离退休、子女离家、亲友离世等重大生活转变,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社交圈缩小和孤独感增加。退休后的老年人面临自我身份和价值的重新评估,可能感到失去目标与存在感。同时,记忆力衰减、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也可能对他们的心态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增加了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6.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家族史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怎么判断是否有抑郁症呢?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建议:1.持续的悲伤、绝望或沮丧感感到情绪低落、悲伤或绝望,且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2.兴趣和乐趣丧失对以前喜欢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对事物变得冷漠或无动于衷。3.睡眠问题经常失眠、早醒、多梦或嗜睡,导致无法获得真正充足的休息。4.疲惫和缺乏精力感到极度疲惫、无力,即使在轻微的活动中也感到筋疲力尽。5.注意力或专注度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或在做决策时感到极为困难。6.自我评价负面经常自责,对自己持有消极的看法,觉得自己无用或无价值。7.情绪波动易怒、烦躁或焦虑。8.食欲变化食欲减退或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减轻或增加。9.社交孤立不愿与他人交流、社交活动减少,感到孤独或与周围的人逐渐疏远。10.身体不适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酸痛等。这些症状是抑郁症的指标,但它们也与其他身体或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只有经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才能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治疗抑郁症,通常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部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与抑郁症相关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等。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一般用于中度以上抑郁症。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评估和监督。3.物理治疗对于部分抑郁症患者,物理疗法可能有效。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等。4.社会支持获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对抑郁症患者至关重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解决问题,并减轻患者的孤独感。5.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对于抑郁症的康复至关重要。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减少压力、建立情感支持网络等。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因人而异,一定要与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评估,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计划。抑郁症是一种严峻而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不是无法战胜的绝望疾病。每一个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都有希望和机会重获内心的光明。让我们一起创造温暖的社会环境,不再将心理健康问题视为话题禁忌,学会倾听,给予更多关怀和理解,打破抑郁症的沉默,为心理健康发声。
2024-04-25
世界孤独症日 | 有你,我们不孤独
浩浩是一个特别的孩子,8岁的他不爱讲话,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不参加集体游戏,也不玩玩具,爸爸妈妈无奈带浩浩来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吴景竹副主任医师的诊室。面对医生,浩浩显得很局促,他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被妈妈多次要求后突然在地上打起了滚,嘴里还发出“呜呜”声。直到被告知他可以马上离开后,浩浩停止了吵闹,紧紧拉着妈妈的手,躲到妈妈身后。妈妈表示很苦恼,孩子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经常盯着她,最近开始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哭闹,甚至还会砸东西,吃饭也变得格外挑剔,以至于无法继续在“特殊学校”学习,这也使得妈妈无法正常工作。经过一系列问诊和检查后,吴景竹医师诊断浩浩得的是儿童孤独症伴发情绪和行为异常,她表示这是需要精神科干预的。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浩浩的病情得到了稳定,他终于回到了校园,而妈妈也终于可以安心去工作了。2024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旨在引导社会共同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及提供服务的群体,聚焦家长、特教老师、康复师,关注与支持他们就是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起于婴幼儿时期,是以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兴趣窄、行为刻板为核心症状的发育性疾病。症状通常在患儿3岁之前开始显现,在5岁以内表现得比较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不同孩子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有所不同,可并发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心境障碍等情绪和行为异常。大家所熟知的迈克尔·杰克逊就患有孤独症,但他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独特的音乐梦想,他的音乐不仅赢得了全球粉丝的喜爱,也改变了人们对孤独症的认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不能与家人正常交流,也不能建立同伴关系,对他人的友好或厌弃没有反应。不能参与互动,缺乏同情心。缺乏与其他人分享爱的能力,也不会主动寻求安慰。不能理解社交规则。2.交流障碍语言理解能力差,说话显得非常机械性,显得平淡、呆板。语言发育迟缓甚至不发育,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境。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交流也存在障碍。通常喜欢用最原始的哭、笑等表达情感,不善于用点头、摇头等表达含义。对细节的异常关注,往往只关注玩具的局部,而不是整体。3.刻板的思维和行为比如挑食,只吃特定食物。反复做机械的动作等。孤独症需警惕早期症状出生后12个月时,无任何语言、指示动作或其他手势。出生后16个月时,不会使用单一词汇。出生后24个月时,除了重复短语(模仿言语)外无2个字以上的自发短语。孤独症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改善患儿的易激惹、多动、坐立不安、节律性运动、情绪不稳、发脾气、重复行为、攻击或自伤行为,改善社交行为。抗抑郁药改善患儿情绪、重复行为、自伤、攻击行为。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改善患儿过度活动、注意障碍。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2.康复训练目的:目前公认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交能力、掌握生活技能。3.心理治疗目的: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矫正刻板行为、自残自伤行为、攻击他人行为。常用方法:家庭治疗、心理咨询等。4.其他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目的是提高患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增强注意力,促进社交。听觉统合训练:目的是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等。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往往更能够关注于自己的领域。孤独症患者可能终其一生都孤孤单单,也可能在获得关注、支持后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让我们关爱孤独症患儿,让无意间落入凡尘的“星星的孩子”,也能在现实社会中开花结果!科室介绍普通精神科七病区成立于2009年3月,以女性精神疾病诊疗、科研、教学为主,在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病区主要诊治女性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障碍、痴呆、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科室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紧紧围绕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来开展工作,在药物和传统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文体训练、作业疗法、工娱治疗等。以病人满意度为衡量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标尺,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设成了一支精通业务、作风务实、结构合理的精神卫生医疗护理专业团队。
2024-04-02
中年妇女犯“花痴”,医生提醒:这病春季高发!
前两天,40岁的王女士由家人陪同来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就诊。据家属描述,王女士离异好多年了,这几个月,她一直“为情所困”,认为隔壁村的一男子喜欢自己,起初只是远远地观望对方,偷偷尾随对方,并过度解读对方的行为,如和对方眼神对视,王女士就觉得对方在给自己传递爱意,在她面前不慎掉落东西,就觉得是对方故意在暗示自己靠近。当王女士发现该男子已婚后,便觉得这是对方故意找人来考验自己。近几天,王女士变得异常主动,频繁地去男子家中,主动追求该男子,即便对方及对方妻子已经进行严厉的驱赶,王女士仍坚称是男子对于自己的考验,坚信男子是一定爱自己的。由于王女士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该男子的生活,被他们报警后,王女士便由家人陪同来院就诊。接诊的普通精神科二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胡燮军表示,王女士患上了一种存在“钟情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花痴”。所谓的“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拒绝或否认,仍然丝毫不质疑对方对自己的“爱情”,反而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程度,故而对对方纠缠不已,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春季,油菜花开,是各类精神疾病的高发期,比如情绪忧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睡眠障碍等等,而且一些人群在以前有过此类疾病的,到这个季节也容易复发。钟情妄想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常见的早期症状有敏感、偏执、嫉妒、自我评价高等。1、敏感钟情妄想的患者会出现对异性本身比较敏感的情况,对异性的爱意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在谈到异性的爱意时,可能会出现性欲亢进的情况。2、偏执钟情妄想的患者会出现偏执的表现,即认为对方爱上了自己,对方的爱意程度比较高,偏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一种强烈的反对。3、嫉妒钟情妄想的患者可能会对对方的爱意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会出现对方跟踪、追逐的行为。4、自我评价高钟情妄想的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高的表现,即认为对方的爱意程度比较高,对方的爱意程度比较强。胡医师表示,目前,钟情妄想不能自行痊愈,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避免复发,恢复功能缺陷,尽可能地增进康复。目前治疗钟情妄想的手段主要是药物、心理治疗和后期康复综合治疗。药物方面,可采用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的新型二类抗精神病药物。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等治疗,但这些都只能解决她的症状。后期康复综合治疗需要家属及社会共同配合完成,如家属的支持、减少各方面刺激、拥有稳定工作等。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个道理:“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来配合、改善症状。一、减少压力患有钟情妄想的人,往往是由于生活中各种压力造成的。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压力太大了,可在现实中又得不到温暖和关爱,于是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这种方式有种种的弊端,要消除妄想,必须给自己减压,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二、认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才有救。妄想是源于对爱情的错误感知,患者总是坚信,某个异性是爱自己的,对此还有着异常坚定的信念,于是借此对那个异性进行纠缠,患者实在是太自恋了,心理上已经变态,其实自己的想法跟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三、调整期望值患者内心的期望太高,期望的速度也太快。比如,幻想对方是个富家千金,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钱财,还没了解和认识人家,就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的东西,比如跟人家处对象、亲昵、结婚等等,这样只会让对方会以为你是个色狼,或是个骗子而尽快跑开。所以,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期望太高。‍四、断绝幻想患者要认识到,自己幻想中的事物,是不可能出现的,要彻底断绝幻想,如果任由自己沉湎于幻想,只会加重病情,要治愈钟情妄想,就让自己行动起来吧。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忙起来,行动就是治病的良药。‍五、做好情绪管理患者因为精神上受到刺激,常常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眼里不能容人,要注意在精神上多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其冷静下来,别让自己受到情绪的控制。情绪不良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总是把心思和注意力放在异性身上。‍钟情妄想有着牢固的歪曲信念,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才能动摇或改变它的性质,患者醒悟过来后,才会逐渐认清对方并不爱自己这一事实。钟情妄想着爱情错觉是精神异常的表现,不是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在沟通时不能靠摆事实、讲道理、解释和劝告来奏效、来改变,需要及时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不可顺其自然,以免加重病情。
2024-03-01
双相障碍——陌生而又熟悉的“天才”病
去年,“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在全网引起关注,故事中的金晓宇是一位幼年不幸眼部残疾,后来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天才翻译家。他时而心境低落,时而狂躁难抑,而这正是双相障碍的世界。双相障碍是一种神秘而复杂的心理疾病,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它却在许多天才艺术家当中被发现,所以又被称为“天才”病。据美国某著名精神病学家统计,天才艺术家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在80%左右,而普通人只有3.7%。这种疾病让人陷入情绪的过山车之中,交替出现极度的欢乐与深度的悲伤,我们在此介绍双相障碍的定义、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天才”病。一、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通常会经历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情绪状态:躁狂和抑郁。躁狂期时,患者情绪极度高涨,表现出兴奋、冲动、过度自信,以及睡眠减少等症状。而在抑郁期,患者则会感到极度悲伤、绝望,失去兴趣和乐趣,并可能产生自杀念头。二、双相障碍的症状(一)抑郁期表现:在抑郁相期间,双相障碍患者会感到极度的沮丧、无助和绝望。他们可能会丧失兴趣和乐趣,无法享受平常喜欢的事物。他们常常感到疲倦、精力不济,睡眠质量下降,或者反而睡眠过度。食欲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体重的增加或减少。他们的思维变得消极,并且容易陷入自责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有自杀的念头,对未来感到绝望。(二)躁狂期表现:躁狂相是双相障碍的另一极端。在躁狂相期间,患者情绪异常高涨,充满活力和动力。他们可能会充满自信、乐观,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他们的言语明显增多,飞快地思考和表达。他们可能会变得冲动、过分活跃,睡眠需求减少,但仍然精力充沛。此外,他们可能会有过度的冲动行为,如过度花钱、放纵性行为、过度的社交活动等。(三)情绪波动对生活的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抑郁相期间,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参与社交活动。他们感到无法完成任务,缺乏动力和集中力。这种情绪低落可能导致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紧张,甚至导致社交孤立。而在躁狂相期间,他们可能会冲动地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决策,导致财务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这种极端情绪波动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惑,也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三、双相障碍的病因双相障碍的具体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史对于患病风险的增加有一定影响。同时,脑化学失衡也被认为是双相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也对双相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人格特征、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工作环境和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都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病有关。四、治疗与管理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病,但可以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得到有效控制。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双相障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和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文拉法辛)。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稳定情绪、控制躁狂和抑郁症状,并减少复发的风险。然而,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个体化调整,并且需要定期监测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CBT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提供应对应激和情绪调节的技巧。(三)生活方式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在治疗和管理双相障碍中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提高心理健康。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戒烟,并与亲友建立支持和沟通网络。(四)定期随访和监测: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定期随访和监测是确保治疗有效性和预防复发的关键。医生会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状况,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医生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自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结语:双相障碍是一种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精神障碍,但通过深入了解和相应的治疗,患者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疾病,重新获得生活的平衡与幸福。对于患者及其亲友而言,理解、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加强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认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与偏见,我们可以为受影响的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患有双相障碍,请勇敢地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共同面对挑战,共舞人生的旋律。
2023-08-09
关注男性抑郁,别让家中“顶梁柱”坍塌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或期盼总是坚强与刚毅,总要扮演保护者的角色。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工作压力。而男性通常又不善于表达,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一些伤心的事情隐藏起来而不去倾诉,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抑郁症的发生。男性的特点导致其抑郁表现不典型,影响他们主动就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抑郁障碍的甄别。男性抑郁容易被隐藏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三病区主任蒋海潮表示,“我们一般都会很重视女性抑郁症患者,但近几年我发现,相对于女性来讲,男性的压力会更大。社会一般对女性是比较宽容的,女性患者会在我们面前哭诉,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多男性,尤其是事业相对比较成功的男性,他们是不愿意倾诉自己的情绪的。”现代社会,许多成功男性看似很风光,但实际上却很累。许多男性的抑郁并非表现为悲哀、内疚、退缩等常见症状,因此被人忽视。经典的躯体主诉可能是“情绪问题”的替代蒋海潮主任介绍了他接诊过的一个男性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是个商人,生意做得比较成功。他对自己的事业及能力很有自信,就是觉得自己的颈椎、腰椎有问题。他跑遍了当地的综合性医院,甚至去了包括杭州、上海的大医院。近一年来,他反复在各个医院就诊,整个脊椎乃至整个身体的检查也做过很多次,检查结果是确有问题,但并不严重,不足以引起他现在的这种症状。蒋主任表示,“我们首先要重视他的躯体主诉,诊断一下他是否需要药物或者手术干预。患者表示他经常会出现早上醒得早、睡眠多梦、白天不够精神等症状。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我判断这个患者有些抑郁,并伴有焦虑,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选择掩饰。”随后,医生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量表测试,“他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抑郁得分。”当蒋主任再次对其详细问询,了解到患者有时事业会不顺心,夫妻关系也不和谐。“这些均是疾病的诱因,但因为患者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不愿意将其症状归结为情绪问题,因此会找一些具体症状来掩饰。”蒋主任说道。那么,怎样去诊断一些抑郁症状不典型,或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男性患者呢?蒋主任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患者反复就医,但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足以解决患者所有的症状,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二,患者的躯体症状往往是多发的,很少只表现一种躯体症状的情况。但这个患者表现的是他认为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经仔细询问,会发现往往合并抑郁症状,比如睡眠问题。第三,患者的躯体症状是有波动的,很大部分受情绪影响。诊断期间还特别需要注意男性患者不愿意倾诉的特点,就像这个患者,他会用经典的躯体主诉来解释他的情绪问题。同理心是沟通的有效途径一般事业比较成功的男性很难接受自己患有情绪问题,依从性很差。对这一问题,蒋主任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首先要跟患者达成共识,不舒服一定是有病。很多医生会告诉患者没病,只是想多了,回去多休息等等这样的话。其实,这个时候患者是很反感的,他会觉得没有找对医生,所以首先要认可患者。”蒋主任继续说道,“第二是要切身理解患者的痛苦,建立沟通渠道。比如这个患者,我会跟他沟通,告知他的颈椎、腰椎确实有些问题,但问题不大,只需要调整生活方式,辅以药物就会改善。第三就是告知病情要委婉。我会告诉患者,他有些神经衰弱,而不直接说他是抑郁症,否则患者会难以接受。需要跟他解释一下病理原因,鼓励患者配合改善疾病的治疗。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携手共护患者健康有些患者会担心抑郁症病程长,对长期服药比较排斥。对此,蒋主任表示,“不要让患者产生畏惧心理。虽然我们知道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但我们可以这样安慰患者,先服药一段时间,待病情缓解后可降低药量,这样可以给患者一些希望,树立疾病好转的信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均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睡眠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他不再经常抱怨颈椎、腰椎疼痛,开始了新的生活,工作也比以前更有激情了。”“症状改善后就会有好的反馈,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会更足,依从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样我们临床医生的治愈信心也会增加。”蒋主任总结道。关注男性抑郁,减少抑郁给男性造成的伤害针对男性抑郁的治疗现状,蒋主任表示,“在临床当中,我们会对女性更关注,很多时候,男性抑郁容易被忽视。”由于社会对男性有很多刻板印象,很多男性迫于适应社会而戴上了“面具”,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抑郁症。而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抑郁症其实并不少见,但识别率低且伤害性大。最新的研究证明,男性抑郁患者自杀的完成结果比女性要高。因此,我们要关注男性抑郁症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鼓励有抑郁困扰的男性直面症状,勇敢地寻求专业治疗。
2023-05-29
如何化解过度的“偏激、猜疑”?
占占(化名)是一位年轻女性,今年24岁,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半年前与同事A女士发生争执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行为偏激,总是认为A女士针对她,为此经常打电话给A女士,有时还要报警,要求派出所出面解决。占占非常敏感多疑,严重时陌生人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她就认为是在针对自己,惹事后又让父母去道歉。甚至还会出钱给对方让她骂,骂完后又觉得不解气、不过瘾,会跪在地上恳求父母出钱让她再骂对方,一直纠缠,无法正常生活。家人难以劝解,经他人建议后,带其来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门诊就诊。经过蒋荣泉主任医师的评估和诊断,占占被确诊为“妄想性障碍”。“妄想性障碍”发病人群的年龄在分布在18-90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它是以持久妄想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妄想内容的出现时常与患者的生活处境有关,常为被害、诉讼、嫉妒、疑病或夸大性的。除了与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等行为和态度外,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可偶有幻觉或抑郁症状。作为家属,如何能及早识别是否存在“妄想性障碍”等表现呢?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蒋荣泉主任医师介绍说,诊断要点为:妄想是最突出的或唯一的临床特征,妄想必须存在至少三个月,妄想内容必须为患者自己的个人观念;排除存在脑部疾病等;没有或偶然存在听觉、幻觉;无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的病史。诊断标准如下:1、并不怪异的妄想(即涉及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情境,例如被人跟踪、被投毒、被感染、被恋爱、被配偶或情人欺骗、或患有某种疾病等),持续至少3月。2、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注:妄想性精神障碍可存在与妄想主题有关的触或嗅幻觉。)3、除了妄想或其他有关情况外,功能没有明显缺损,行为并不明显古怪或怪异。4、如与妄想同时发生情感(心境)障碍发作,其持续时期比妄想的时期短。5、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导致(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或某种治疗药物),或由于一般躯体疾病情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效应。蒋荣泉主任医师表示,当家属发现亲人出现上述5种诊断标准的部分或全部表现时,要及时带其来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从担心焦虑到无奈绝望,从她发病后我们每天被她烦着、缠着,我们怎么解释怎么说都没用,真的被她弄得心力憔悴。现在明确了诊断,我们会配合你们医生的,现在只想女儿好好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占占爸爸说。蒋荣泉主任医师表示,妄想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病,但如果得到适当治疗,许多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人需求量身定制治疗策略,可开展药物、心理及物理治疗等措施,同时注重维持患者的社会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是治疗妄想性障碍的关键,家人应尽可能消除患者顾虑,讲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督促患者规律服药。另外,家属要多鼓励、支持患者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活动,促进患者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及家属,规律服药,正确看待疾病,同时应规律复诊。只有经过医生、家属、患者三方的共同努力、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质量效果。
2023-04-17
绍兴人,你酒依赖了吗?
绍兴作为酒乡,酒文化历史悠久。“茴香豆下酒,神仙来了不肯走”,绍兴人或多或少喜欢咪点小酒。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当不顾及饮酒量、饮酒时间及场合而随意追求饮酒,要当心陷入酒精依赖!什么是酒精依赖症?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王玲英介绍,酒精依赖症俗称酒瘾,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当减少酒量或者停止饮酒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不适症状,如:手抖、出汗、心慌,甚至癫痫发作,严重的还会出现意识不清、幻听幻视、谵妄等精神症状。酒精依赖的特点:1、饮酒的强迫感:一经开始饮酒则不能停止。2、固定的饮酒模式:酒精依赖者必须定时饮酒,以解除或避免戒断反应的出现。3、饮酒成为了一切活动的中心。4、耐受量增加:对正常者有影响的血液酒精浓度,酒依赖者可不受影响。5、戒断症状反复出现:最常见的是急性震颤,一经饮酒症状即刻消失。6、以饮酒解除症状:最常见的现象为“晨饮”。7、戒断后重饮。酒精依赖的危害有哪些?身体损害:1、消化系统: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癌、肝硬化、胆囊炎等;2、神经系统:震颤、癫痫、小脑病变、共济失调、Wernike脑病等。3、其他:贫血、心肌炎等心理损害:1、可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大部分依赖者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2、严重者可产生嫉妒观念或嫉妒妄想,造成家庭关系不和睦。酒精依赖患者如何戒酒?酒精戒断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在家里强行戒酒,因为强制戒酒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酒精依赖症患者很难自行戒酒。王玲英医师建议,还是去专业的医院住院戒酒,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和心理干预等戒除酒瘾,并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022-11-25
能治愈的痴呆——麻痹性痴呆
张先生今年40多岁,最近两三年来时常失眠,还经常感到头痛、头晕,记忆力严重减退,做过的事情、家人吩咐过的话很快就忘了。张先生怀疑自己得了神经衰弱,自行配服了安眠药,然而仅仅睡眠有所好转,但记忆力却一直呈现衰退趋势。自今年以来,家人发现他变得自私、喜怒无常,还经常说大话,容不得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因一点小的口角而同路人打架,家人无法忍受,于是将其送至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经医生检查后发现,张先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答非所问,搞不清时间,记忆力也较差,情绪极不稳定。难道是痴呆?可是张先生才40多岁啊!正当医生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医生在张先生的瞳孔中发现了异常。原来张先生的两侧瞳孔竟然大小不一,对光反射的灵敏度也不同。医生怀疑张先生得了“麻痹性痴呆”,建议其做梅毒抗体检查。而随后的检查结果也证实了医生的判断。“为什么要查梅毒?梅毒不是性病吗,怎么会引起精神病?”张先生的家人感到奇怪。“梅毒不光是性病,它也可以侵犯大脑而引起精神障碍!”医生说道。我们所谓的梅毒,其实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常侵犯人的皮肤和生殖器,但也有少数病人感染梅毒后大脑受侵犯,而皮肤、生殖器表现并不明显。在感染梅毒螺旋体5-20年以后,大脑受侵犯的后果会逐渐表现出来,早期常常是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夜间失眠、记忆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后期会出现性格改变、思维迟钝、情绪暴躁等;到了晚期则容易出现痴呆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麻痹性痴呆”。除了精神异常,我们还可以从患者的身上发现其它症状,如一些患者会出现肢体不灵活、运动受限、走路不稳、感觉迟钝等。瞳孔的变化是麻痹性痴呆的一个特异性表现,患者的两侧瞳孔常常不等大,形状、边缘也不整齐,有的患者瞳孔在受到光线照射时不再缩小,被称之为“阿罗氏瞳孔”。麻痹性痴呆的诊断有赖于实验室的检查,血液和脑脊液的异常检查结果,再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使麻痹性痴呆得到确诊。在确诊麻痹性痴呆后,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多用青霉素)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出现的各种精神和神经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部分患者能够得到痊愈。在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张先生的性格重新变得温和,记忆力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工作能力得到了部分的恢复,医生的精心治疗终于让张先生的家庭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2022-10-21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你需要警惕锥体外系反应!
今年19岁的小韩是一名高职学生,个性温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还经常在暑假打工赚钱,是家人朋友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去年开始,小韩逐渐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想法,认为家里被人放了窃听器,有人整天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凭空会听到有人在骂他。晚上睡不着觉,有时感到非常害怕,跟父母说:“我要去找那些人理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骂我。”在父母的陪同下,小韩来到了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及评估,小韩不幸罹患了“精神分裂症”,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是服药治疗1周后,小韩再次焦急地来到医院,称“吃了药感觉很难受”。经过仔细询问,原来小韩总是坐不住,经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有时双手也不自觉地发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一种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经过药物调整,小韩的情况很快得到了缓解,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其实,许多患者及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了解较少,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常会对药物产生怀疑,甚至恐惧不安、不愿继续服药,严重影响了治疗过程和效果。其实,这些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药物反应对身体的影响是暂时的,只要能正确认识药物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许多反应会很快缓解或消失。那么作为患者及家属,如何识别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呢?下面就对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锥体外系反应做一下简要介绍,有助于患者及家属及早发现、识别问题。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双眼上翻、颈肩歪斜等情况。这种反应常发生在开始服药的1周内或药物加量时,在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比如氟哌啶醇。2、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震颤,比如之前提到的小韩,服用药物1周后出现了双手不自觉地发抖,就属于这一类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服药治疗的前几周,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3、静坐不能: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情绪焦虑,但无法控制等。这是锥体外系反应中最常见的,约一半以上有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表现为静坐不能。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治疗的前3个月,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发生率较高。4、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伸舌、咀嚼等不自主动作。多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数月或数年后出现,一般在治疗的前5年发生率较高,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平均发生率为24%—30%。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按时、规律、稳定地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明显地减少症状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情况,影响到服药的规范性。其实,只要能正确地认识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就能得到有效治疗,缓解不适感,加强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信心,早日回归健康生活。
2022-07-22
夏日来袭,亢奋激进,可能是躁狂症!
小张最近变得很勤快,而且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到科室,先是拖地、擦桌子,把办公室的卫生搞一下,再把热水瓶灌满热水,看到其他同事也会面带笑容主动打招呼、问好。尽管他拖地的时候,把椅子弄倒了好几次;擦桌子的时候,把小王的水杯碰倒在地摔了个粉碎,但同事们都觉得他是在做好事,还都一个劲夸赞他。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小张总是抢着做,可是到了规定时间他又不能按时完成,看上去总是虎头蛇尾。有几次面对大家善意的指点,他的反应很激烈,情绪也很激动,甚至拍桌子一副想要找人打架的样子。到了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小张的话总是非常多,别人都打断不了,而且他特别喜欢吹牛,大家听着听着都觉得很离谱。直到有一次小张又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与领导吵了起来,联系他平时的表现,大家这才发觉小张的不对劲儿。领导随即与小张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他的母亲说他在家也不太对劲,兴奋、话多,常坐立不安、好管闲事,晚上睡觉时间明显减少,一直嚷嚷着不要在单位干了,要出去做大生意、赚大钱。小张的父母在单位领导的建议下,来到了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门诊就诊。从接诊的副主任医师段迪处了解到,小张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精神疾病,叫躁狂发作,属于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最主要的、原发的症状。患者表现为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乐观热情。情感高涨可有相当的感染力。思维奔逸是指患者的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表现为讲话显得急促,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权位显赫、神通广大、腰缠万贯、家财富有等。“好像有满脑子的话要赶快倾诉出来”,患者感到说话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语量也比平时明显增多。哪怕说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还是不停地高谈阔论。严重时还会出现音联、意联或音韵联想,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意志行为增强指躁狂发作时患者表现为活动明显增多,难以安静,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往、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开玩笑,作弄他人搞恶作剧。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有的患者花钱大方,挥霍摆阔不负责任;有的患者做事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尽管患者自我感觉脑子灵光,什么事都能干,最后却一事无成。因患者办事缺乏深思熟虑,常造成不良后果。除此之外,躁狂发作的患者外观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少有躯体不适主诉。患者常感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没有疲倦感。与此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没有认知,自知力缺乏。段迪医师指出,上述三种症状小张都存在,并且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了2周,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之后可以确诊为躁狂症,并给予其心境稳定剂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段迪医师还强调,大家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类似小张的情况,那么建议他们尽快来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与系统的治疗。在坚持服药的情况下,这类疾病的预后还是很好的。而许多家属和患者害怕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因担心会有成瘾性,而不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造成病情的延误。实际上,疾病所造成的损害远超过精神类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定期门诊复查,可以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2-06-03
让人“闻风丧胆”的电休克治疗,你真的了解吗?
去年10月,患者王某的女儿请求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协助,要求将其母亲强制送来医院就诊。她说其母亲患精神疾病20多年,一直未到专科医院就诊过,原因是受到其父亲也就是患者丈夫的阻挠,称送医院会被上“电床”的,父亲不忍心。20多年来,王某病情一直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猜疑,觉得有人陷害她,经常因此找人理论、发脾气等,但因其丈夫的监管及照料,虽然和别人经常有些小摩擦,但一直未发生比较大的状况。去年10月初,王某丈夫突发脑血管疾病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王某也因此失去丈夫的监管及照料。她经常外出游走、骂人、滋事等,严重影响当地治安,后经村委要求而将其强制送来医院就诊。尽管王某确实患有精神疾病,也需要接受系统、正规的治疗。但就是因为害怕被上“电床”,而选择20多年未曾就医。那么,什么是“电床”?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3、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心理治疗适用于较轻的精神疾病,物理治疗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治疗等。让王某丈夫“闻风丧胆”的“电床”其实就是指我们专业的物理治疗即“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是用特殊的仪器产生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大脑皮层广泛性放电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而目前已对传统电休克治疗进行了改良,即在电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无肉眼可见的患者抽搐发作,帮助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这种改良的电休克治疗方法因其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被精神专科医院广泛应用,称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MECT治疗是受过专门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共同参与的一种治疗技术,并按照严格的标准流程执行。我院自2002年开展此项治疗技术,每年逾千例,至今无一例意外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MECT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种:1、抑郁症;2、躁狂发作;3、精神分裂症发作期;4、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不佳者;5、难治性帕金森病伴情感障碍者;6、难治性癫痫伴顽固性冲动者;7、其他精神疾病伴抑郁、消极、冲动、兴奋躁动者。如有以下疾病的,则不建议接受MECT治疗:1、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2、颅内高压,包括占位性病变、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感染等;3、严重肝脏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先天性酶缺乏(ALT>80u/L,白蛋白A<25g/L);4、严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血压>150/95mmHg)、血压过低(血压<90/60mmHg)、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瘤、严重心律失常(EKG示频发房早、室早、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严重心率过速或过缓(心率<50次/分或>120次/分);5、严重肾脏疾病及严重消化道溃疡;6、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严重支气管炎、哮喘、活动性肺结核等;7、严重电解质紊乱(血钾>5.5mmol/L或<3.3mmol/L)、内分泌疾病(空腹血糖>10mmol/L或<3.0mmol/L);8、未愈的骨关节疾病;9、青光眼、先兆性视网膜剥离;10、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贫血(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减少等;11、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对丙泊酚或肌松剂过敏者。此外相对禁忌证包括:1、体温大于37.5℃;2、14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妊娠期妇女。治疗操作时由护士先开通静脉通道,再由麻醉师负责依次静脉注射适量麻醉剂和肌松剂,然后由精神科医生用特殊仪器通过连接线连接预置在患者头部两侧颞部的电极片进行电刺激。电刺激时间一般不超过7-8秒钟,即可引起大脑皮层的广泛放电,但此时看不见患者发生肌肉抽搐。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点痛苦都感觉不到,治疗后完全可以正常活动、学习或工作。个别患者在治疗后可能记忆相对差一些,但在治疗后的三个月内会完全恢复到原始水平。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在准备治疗前需要征得家属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字后方能施行MECT治疗。电休克治疗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这是一种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且能够明显缩短治疗周期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2022-05-20
抑郁症的 “全病程治疗”你了解吗?
前段时间,宋明桥博士的门诊来了一位抑郁症患者老程,他自诉得病已经十几年了。起初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几件事情同时发生,难以承受压力而发病。老程说:“我平时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得病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脆弱,萎靡不振,尤其不喜欢见人,一遇到人多的场合就烦躁不安。经过住院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也按照医生的要求一直服药到2009年。那时候觉得已经完全好了,又恢复到了以前比较外向开朗的样子了,我就把药停了,之后几年也都挺好。但2015年退休后却不明原因地复发了,主要表现是焦虑和恐惧。当时在我的认知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以后也好不起来了,非常绝望,甚至一度有自杀的想法,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才又好了起来。但是此后总是感觉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总是要靠药物才行。症状有所缓解,我就试着自己减药,但减药后症状又会反复,当症状加重了,我就加大了自己药物的剂量。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调整,我现在也能接受终身服药了,但是反复的病情,让我多少有点担心药物副作用的同时,迫切想要知道我这样自行调药对我的疾病是否有影响,我吃多长时间才能减药?”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老程一个人的疑问,许多患者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宋博士首先对老程的病史以及每次减药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并耐心为老程解答了疑惑。宋博士介绍到,许多患者的抑郁症是反复发作的,虽然每次发作后大多数能获得缓解,但也有部分会出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因为抑郁症这种复发的特点,足量足疗程的治疗是抑郁症痊愈的关键。现在的治疗指南中强调“全病程治疗”的概念,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周期。那么,针对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等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深度解读的?1、通过规范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然而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那么国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如何?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抑郁症患者未得到充分治疗的首要原因是服药依从性低,服药依从性低易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使症状持续时间延长,自残率、自杀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延长治疗疗程。抑郁症治疗的依从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医患关系、药物副作用、家庭经济、文化程度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停药非常常见,主要原因是药物因素,包括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不适感或害怕药物副作用而不敢服药。服药一个月之后,随着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好转,许多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疾病已经痊愈,因此不再继续服药。也有部分患者因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而在治疗中途停止服药。另一方面,抑郁引发的多样化躯体症状导致国内综合医院普遍对抑郁症认识不足,抑郁症误诊率高达48%。2、抑郁症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全程治疗管理,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具体是怎样的呢?抑郁症的急性期治疗一般为6-12周。急性期的治疗目标是争取达到临床痊愈与恢复病前功能水平,而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措施单一或联合运用。初始治疗模式的选择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表现的症状群、共患疾病或心理应激的存在与否、患者既往治疗史以及患者的治疗偏好。抗抑郁药可以作为严重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的初始治疗选择。支持药物治疗模式的依据包括既往抗抑郁药治疗效果良好、存在中重度抑郁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或贪食、激越、患者偏好药物治疗以及预计需要维持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症抑郁症则需要抗抑郁药合并抗精神病药或电抽搐治疗。3、抑郁症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全程治疗管理,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那什么是巩固期治疗呢?急性期治疗获得临床治愈的患者应进入巩固期治疗。在巩固治疗期,强烈建议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抗抑郁药,巩固疗程推荐为4-6个月。巩固治疗的目的是在疾病缓解之后的敏感期间,防止疾病复发。在巩固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复发的可能,因为这个期间是复发危险最高的阶段。那些经过心理治疗没有充分缓解的患者短期内复发率也较高。为了降低复发危险,巩固期治疗一般延续使用急性治疗期有效的治疗剂量、强度和频率。因为巩固治疗期间复发的危险性很高,需要使用标准化测量工具对患者的抑郁症状、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行定期系统的评估。患者和家属要学会识别抑郁症复发早期的征兆,如不愿参与平常喜欢的具体活动等。此外,在巩固治疗期间,任何症状的持续、加重、复现或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加重,都可能是复发先兆。如果在巩固治疗期确定有抑郁症复发,就需要重新回到急性期的治疗。4、抑郁症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全程治疗管理,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那什么是维持期治疗?抑郁症慢性化和反复发作的患者,完成了巩固治疗期并且没有复发,就进入维持治疗期,目的是防止敏感患者再次出现抑郁症发作。有关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不一,多数专家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为6-8个月;有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2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维持的时间尚未有充分研究,一般至少2-3年。维持治疗对自身存在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存在残留症状、有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有心境障碍家族史、之前抑郁发作严重。一般而言,急性期和巩固期的有效治疗药物可以沿用至维持期治疗,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总结: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不可心急停药,应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具体何时可以停药,也应交给医生判断,所以,应该定期复诊就医。正在或准备进行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抑郁症是一种易复发、易慢性化的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全病程治疗。★多数抗抑郁药物服用后不能立刻起效。在理想状态下,需要逐渐增加到充足剂量后观察2-4周方能开始起效,一般需6-12周达到症状缓解或痊愈。★抗抑郁药物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维持巩固期治疗,多数情况下即使症状完全缓解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维持巩固治疗。★定期进行简单的心理量表测试来监测抑郁症状变化有助于治疗。★急性期治疗的治疗目标是全部抑郁症状恢复正常,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维持巩固期的治疗目标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生活和工作学习完全恢复正常。★维持巩固期治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抑郁症复发的风险。需和专业医生充分商谈后确定,切忌自行终止治疗。★有部分患者服用的抗抑郁药物即使是足量的,时间也是充足的,疗效仍然不佳或者无效,这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改变治疗方案。参考文献《医学界精神医学频道——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究竟有多重要?》《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CANMAT2016成人抑郁症管理临床指南》
2022-05-06
别让诈骗的黑手伸向精神发育迟滞患者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小丽,平时在某城市广场搞卫生,工作辛苦还收入不高。几个骗子盯上她后,请她吃饭,声称要帮她找轻松又挣钱多的工作——投资。慢慢地小丽被说动了,决定参与投资。但是投资没钱怎么办?可以贷款呀!然后骗子就让小丽回家偷了结婚证与丈夫身份证出来,一起去了三、四家银行分别办理了信用卡贷款。小丽把贷出来的20多万块钱交给了骗子。第一个月骗子把2000多块钱“投资收益”给了小丽,小丽开心不已。骗子进一步诱骗她说如果投资大一点还能有更多的收益,让小丽去家里偷了房产证出来贷更多的钱款。万幸的是小丽家人把房产证锁起来了,小丽拿不到房产证,后续骗局才未继续。诈骗行为屡禁不止,而不法分子现在特别喜欢把黑手伸向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这是为何呢?主要原因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因为智力偏低,对诈骗行为的判断、识别、分析能力不足,相对普通人更容易上当受骗。01什么是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弱智。即智力低于正常人,工作、生活、社交能力比常人差。02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有何区别?成年之前(18岁)不管是因为先天的原因还是后天的疾病,导致患者的智力在成年后低于正常人,就称为精神发育迟滞(弱智)。成年后智力已经到正常水平,但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智力下降,退回到了正常水平以下,那就称为痴呆。简单来说,弱智是从未达到过正常,痴呆是正常后退回到不正常。03如何预防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国家采取的预防精神发育迟滞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禁止近亲结婚;二是大力开展产前检查,减少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等与遗传有关的患病儿童的出生;三是大力建设妇产科,让怀孕的妈妈到医院安全正规地生小孩,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窒息导致脑瘫儿童的比例;四是全面普及计划免疫(打预防针),消灭了脑炎、脑膜炎等损坏儿童大脑的传染病;五是食盐补碘,大量减少了呆小症儿童。04不法分子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常用诈骗伎俩有哪些?诈骗分子常用诱骗的手段有三:一是“找工作、投资”;二是分期付款购物、消费;三是“友情”借款。有的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从事体力劳动,但是,既辛苦、收入又低,诈骗分子就假装关心,号称能为他们找到轻松挣钱的工作,声称“投资”某事某物就能躺着赚钱。患者被他们说动后就从家中偷钱出来,或者在骗子陪同下到银行贷款。骗子钱款到手后,要么卷款潜逃,要么让患者签署虚假投资协议。最后结果是由患者家庭来苦苦归还银行贷款,钱进了骗子腰包。有的患者自己没钱,却想要享受高消费或者奢侈品(如苹果手机)。骗子就趁虚而入,诱使患者先办信用卡,然后分期付款购买奢侈消费品或者服务。结果是财物两空,留下一身债务让家庭来偿还。有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因为交际圈子小,缺少友情关爱。骗子就趁虚而入,先是嘘寒问暖,让患者感激涕零。然后骗子再假装有经济困难,向患者借钱。患者为了维护所谓的友情,就去家里偷钱,或者在骗子诱使下去银行贷款,然后把现金供给骗子。最后因为无凭无据,钱白白送给了骗子,无法讨要回来。上述三种情况,最终结果都是钱财归了骗子,债务由患者家庭承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甚至家破人亡。而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除了被骗子骗财,还经常被骗色。05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家属的常见误区误区一:患者傻,手上没有钱,骗子骗不到东西。实际上,这是低估了骗子的智商。患者手上没有钱,骗子可以教唆患者从家里偷钱,或者在骗子的帮助下从银行办理贷款。误区二:患者是傻子、是病人,可以不还钱。银行借给他,银行自己倒霉;骗子帮他借的,骗子负责。实际上,银行与骗子会非常巧妙地规避掉这些风险,让你不得不还钱。即使最后报警,要证明患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也非常难。骗子往往是找轻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或者边缘智力水平的人,这些轻度的患者只是反应慢一点、辨别能力低一点,真的去进行鉴定,还很难达到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常常很轻易就让骗子或者银行躲过了风险和处罚。即使患者真的达到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程度,要想追回损失,也是费神费力、旷日持久,非常困难。06家人被诊断出精神发育迟滞该怎么办?对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干预,主要是早发现、早训练。婴儿出生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的智力发育,与其他家庭的同龄婴幼儿进行对比,还要按要求到医院定期进行儿保检查,尽早发现、筛查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然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通过早期治疗、干预与训练,可以尽最大可能让患儿减少与同龄人的差距。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比一般人要弱,所以全社会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保护。对于成年后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要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生活条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享有相对正常的生活。对达到诊断标准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可以申请领取《残疾人证》,有了《残疾人证》就可以享受生活、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和补助,能帮助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家中如果有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家属要特别注意防止患者被骗。防骗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把家中的房产证、结婚证、大额现金等重要物品藏起来,不让患者能拿出去被骗子利用。其次是平时要多关心患者,对患者进行防骗教育,不给骗子可乘之机。第三是要及时留意患者的行为与行踪,及时发现被骗的苗头。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报警,及时止损。
2022-04-15
双相情感障碍日|时而兴奋时而抑郁的少年怎么了?
小王性格内向,学习努力,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一年前升入高中后,他就觉得自己跟不上学习节奏,成绩开始下滑。小王很心急,越发努力学习,上课却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滑得厉害。小王更加沉默,整天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有同学叫他去玩时,他也摇头拒绝,说自己疲乏、没有兴趣。小王开始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做事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更不想去上学,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这种低迷的情绪持续了半年左右。两周前,小王被老师批评,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异常”。在校时整个人非常兴奋,爱管闲事,上课总是打断老师的进度,大声讲话,而且滔滔不绝,称自己可以考到年级第一,有很多的学习方法,且常常主动帮助别人;而晚上回家就开始整夜写东西,不睡觉,情绪激动时还会与父母发生争吵,甚至砸坏自己的东西来发泄情绪。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儿子情绪波动的异常,连忙将其送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有些人甚至称它为“天才病”,每年的3月30日(梵高的生日)被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精神科疾病,它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两种状态反复出现或轮换交替。躁狂发作时往往存在“三高”表现,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又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也常常用“三无”(无望、无助、无价值)、“三自”(自责、自罪、自杀)形容。这种病复发率较高,为此,坚持及早治疗、长期治疗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非药物躯体治疗等。除了治疗之外,患者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持对于推进治疗也相当重要。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病,家属要有一些定力,更要有耐心。如何帮助身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学习双相情感障碍的知识,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2、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应该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到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3、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4、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5、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2022-03-30
过分苛求孩子易埋下“强迫”心魔
小磊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三个多月来因在家上网课作业完成得慢,经常被其父母催促。小磊说他有很多的作业都不会做,自己也觉得着急,但又担心被他的父母批评,所以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都要反复思考,直到想出答案为止,有的时候做一道题甚至就要花上近1个小时的时间。父母见状,催促得更加频繁,而小磊自己也变得更加紧张。慢慢地,小磊又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叠被子一定要叠得很整齐才行,洗手或洗水果时一定要反复冲水,洗得很干净才行。为此,小磊经常在一天内要花数小时呆在厕所或厨房里洗东西,他自己也感觉很痛苦,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家里人也感受到小磊明显的异常行为,于是把他带去了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考虑小磊得了强迫症。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主要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即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反复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在这种强迫思维的影响下,患者持续处在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中,感觉惶惶不安,这是我们常说的焦虑情绪。正常人也会出现焦虑情绪,但是强迫症患者的焦虑程度十分严重,为了消除焦虑,应对方法也显得过度,由此产生强迫行为。常见的强迫行为是反复检查、确认、清洗、回忆、计数等。强迫症表现可能各种各样,但“重复”和“纠缠”是其核心特征,重复是患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纠缠是患者自己觉得没有必要,但又控制不住,异常痛苦,这种心理冲突非常尖锐和强烈,常人难以体会。为什么会得强迫症?强迫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从生物学来看,某些个体存在遗传上的易感性,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相关的化学递质失衡(主要是5-羟色胺、多巴胺以及谷氨酸系统等),随之相关脑区结构和功能受损,个体的认知和情绪调节出现异常,在此基础上,如果个体性格上有一些强迫的特质,比如追求完美、认真严谨、敏感要强、责任感强、道德标准高等,成长过程中又遭受到童年创伤、养育中被过度控制或忽视、生活压力大等等,强迫症容易形成。强迫症该如何治疗?强迫症常见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建议两者结合治疗,不同治疗阶段有所侧重。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更快地调节神经递质,修复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善强迫症状和减轻痛苦。药物治疗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包括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及帕罗西汀等。如果一种药物有效,应当维持该药物至少1-2年,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至停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和学会应对强迫,学会改善思维、管理情绪及采取有效行为面对生活,并进一步整合力量、完善人格。总之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并不可怕,患者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专业医师的帮助下,接受规范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完全可以减轻症状,突出重围,回归正常工作和学习,去尽情拥抱幸福美好的生活。测测你是否也有强迫症?1、头脑中总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2、忘性大;3、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4、感到难以完成任务;5、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6、做事必须反复检查;7、难以作出决定;8、反复想些无意义的事;9、注意力不能集中;10、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11、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仪式动作;12、常怀疑被污染;13、总担心亲人,做无意义的联想;14、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观念。评分方法:根据你最近两周情况给上面各条目打分,评分标准分为5级:没有症状为0分;症状很轻为1分;症状中等为2分;症状偏重为3分;症状严重为4分。再将各条目的分值相加,根据我国正常值标准,总分若超过20分,应考虑有强迫症的可能。院级重点学科——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科:学科带头人:董莹盈,副院长、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科系本院首批院级重点学科之一,现有高级卫技人员5人,中级4人,初级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7人。目前开设一个病区,开放床位45张。学科成员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及心理咨询师组成。临床诊治范围包括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障碍(如孤独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同时还对儿童青少年厌学、手机过度使用、自伤等问题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除药物治疗外,还开展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TMS)、各种形式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技术。临床工作以外,本学科成员还积极参与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年来,已主持完成厅市级课题2项,在研厅级项目1项,学科成员以第一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中华级2篇,二级杂志10余篇。举办市级继教4项,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继教项目多项。多名学科成员在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绍兴市医学会及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各类学会组织任职。
2021-12-06
特色亚专科 |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
案例一:18岁的高三学生小朱平时成绩优秀,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做事认真负责,跟同学也能融洽相处,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是近半年来,这个好孩子却性情大变,变得不爱跟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把自己关在家里。焦急担心的父母陪着孩子,走进了诊室,小朱一直低着头不愿说话,面对医生的询问,也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小朱妈妈说近半年来小朱像变了个人,变得不爱说话,胆子也很小,经常说学校里同学要来捉弄他,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有时候行为也显得奇怪,吃饭的时候会突然哭起来,说自己心里有个声音在诅咒他的亲人。案例二:22岁的小傅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诊室,见到医生就说:“医生,你好,你赶紧跟我走,我的血液DNA已经进行了实验,马上就要生化危机了,中国人马上都要被冻死了……”家属跟在身后,无奈地摇摇头。一周前,小傅和人吵架后,开始出现自言自语现象,称有女孩子在跟他说话,要跟他处对象,自己内心的想法别人都能知道,他神情紧张,不敢外出,觉得家外面有很多的监控在控制着自己,行为异常,反复开关电灯,把卫生纸放进抽水马桶里等。经过详细的精神检查,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属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包括个人的感知觉、情感与行为的异常,严重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该病病期多漫长,约一半的患者因为精神的残疾状态,给自身、家庭、周围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这样的重性精神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不少患者在精神疾病发作之前的数周至数年时间里就已经出现有精神和行为异常,如认知、情绪、感知觉、交流、动机和睡眠等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发生性格改变,出现类神经官能症症状等。这段时期具有症状不稳定、无特异性等特点,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干预方法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干预方法主要有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目前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能阻断或者至少能延迟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且基本无副作用,因此心理干预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被相关指南推荐为首选。针对心理干预无效的患者或者精神症状较为明显时,建议可采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是需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如前驱期未能发现干预,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仍然是需要早期干预的。如何早期识别出精神分裂症?我们列举了精神分裂症的一些常见表现:1.能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2.有多疑或者怪异的想法。3.不能解释的异常行为或者动作。4.生活、学习或工作能力明显不如以前。5.变得孤僻离群,不和家人朋友接触。6.无明显诱因的焦虑、易激惹或抑郁情绪。7.无明显诱因的失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可被治疗的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因此家属发现患者出现精神异常时,要尽快将患者送到专业的精神专科医生处进行评估和治疗。特色亚专科精神疾病早期干预门诊诊治方向:对患者明显的精神障碍前所出现的早期前驱症状,如性格改变、神经症症状、情感改变等进行干预。出诊地点:门诊二楼亚专科专家门诊诊区预约电话:0575-85397901专家介绍陈军良,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精神医学司法鉴定人,本科学历,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任精神科五病区主任、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精神障碍分会委员、绍兴市康复医学会理事、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委会委员等。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10余年,曾参加“浙江精神医学研修班”和“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主持厅级科研1项,参与市级及以上科研8项,多次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出诊时间:周四下午蒋荣泉,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温州医学院。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以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等治疗见长。出诊时间:周三下午田利萍,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精神科五病区副主诊,参与多项厅级课题,发表论文多篇。从事精神科、心身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2021-11-15
“天天讨酒喝,一喝就断片”,医生表示,对酒精产生依赖要及时干预!
“天天讨酒喝,一喝就断片”中年男子被妻子拉进精神科戒酒医生表示,对酒精产生依赖要及时干预“医生,我老公每天早上也要喝酒,不让喝就和我吵,再这样下去,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日前,一位中年女性拽着一位50岁左右的男士,走进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四病区夏金校主任的门诊,请他给自己的丈夫看看,“醉鬼”的现状到底该怎么改善?失业后性情大变,借酒浇愁喝出酒精依赖中年女性姓金,她告诉夏主任,丈夫李先生今年50岁,以前一直是做外贸生意的,去年开始所在的公司因经营不景气,老板就逐步裁掉了不少员工。李先生以前经常陪老板出去应酬,本以为老板会顾念旧情,谁知还是被炒了鱿鱼。没了工作,李先生内心很郁闷,于是就找人喝酒聊天还总是喝多,一开始朋友也都宽慰他,可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愿理会他了。从那以后,李先生觉得人情太冷漠,世态炎凉,生活太没意思了,也不想找工作,有些自暴自弃。喝酒也从啤酒换成黄酒,后来又换成白酒,家里人劝阻他就发脾气,不喝还会全身难受。夏主任通过详细问诊、测评、检查,认为李先生患上中度酒精依赖症,必须进行科学干预。夏主任介绍,酒精依赖的患者通常出现精神依赖、躯体依赖等症状。比如,喝不到酒时,心里就空落落的,甚至产生各种幻觉,做出四处找酒喝及异常危险的行动。酒精依赖患者生活往往围绕着饮酒,视饮酒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以酒当药,睡前饮酒,只喝酒不吃饭,嘴里说戒酒但缺乏实际行动或想戒戒不掉。有的没喝酒时气色阴沉,会感到周身发冷,一旦饮酒后,则气色红润,精力十足。再有就是突然停酒会产生很多症状,如恶心或呕吐、失眠、头痛、手抖、出汗、心跳过速、不安焦虑、幻觉、意识障碍、昏迷,严重者甚至死亡。“过度饮酒可对内脏、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可能造成肝硬化、心血管疾病、末梢性神经损害、癫痫和小脑病变等,酒精会大量消耗、破坏身体内维生素,还会导致人格改变,多伴有焦虑、易怒、抑郁、说谎和性格改变,在遇到日常心理社会问题时比常人更难以摆脱、无法自拔。夏主任表示,李先生的酒精依赖是从生活的不如意开始,之后内心逐渐失去改变的动力,想通过酒精麻痹自己,内心其实很痛苦。酒精戒断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要通过药物和心理干预等戒除酒瘾,并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治疗。预防复饮才是更难的挑战夏主任也表示,有研究指出,戒酒一年内的复饮率高达60%~80%。造成酒精依赖复饮最重要的因素是对酒精的渴求,也就是“心瘾”。除了酒精本身,与酒精相关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也会诱发患者对酒精的渴求,导致复饮。目前没有特定药物可以预防复饮,戒酒需长期坚持。对此,夏主任给出七点建议。1.记住滴酒不沾,远离第一杯酒。酒精依赖患者在治疗好转后,并不代表可以进行适度饮酒,要想摆脱“酒精依赖”,一定要记住“滴酒不沾”。聚会的场合,家属一定要陪同,戒酒早期的监督非常重要。2.纠正错误认知,改变不良习惯。改变对饮酒的错误认知,认识到饮酒造成的危害。经常问问自己:喝酒真的只是无伤大雅的爱好?不喝酒就会损害社交关系?饮酒是否为进餐必备?不喝酒就无法尽情享受友情或美食?3.培养兴趣爱好,充实假期生活。4.改变社交圈子,结交新的朋友。远离原先喝酒的“朋友”,结交新的朋友,比如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积极参加嗜酒者互戒协会,与戒酒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强化戒酒的动机。5.警惕情绪波动,做到合理调节。很多患者戒酒后存在焦虑、抑郁、愤怒、烦躁、易激惹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增加对酒精的渴求,在其驱使下部分患者会再次端起酒杯。因此,当个人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向他人倾诉,寻求帮助,正确宣泄情绪。6.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黑白颠倒,以免精力和体力难以恢复。入睡困难者,白天应缩短卧床时间,适当增加活动量,减少午睡时间。很多患者都有失眠的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饮酒催眠。7.家人要给予心理支持,做坚强的后盾。酒精依赖患者的家属要起到良好的引导、监督作用,避免饮酒的环境。若患者出现复饮情况,应及时带其到医院治疗,不可在家自行戒酒,以免出现戒断症状。家属还应积极学习防复饮的方法,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增加对其的理解,给予关心、支持与鼓励。
2021-11-01
世界精神卫生日 | 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
2021年10月10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个体成长具有非凡意义,尤其是那些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容易出现各种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1.学习问题孩子因学习任务繁重,加上身上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产生了对老师和学校比较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内心开始变得惶恐,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者失眠等症状。2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的范围包括了孩子与同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家长的亲子关系三个主要方面。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困难,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容易逐渐形成心理压力。3情绪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情绪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或者社会因素与其生理状态交织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信号一:厌学孩子不爱上学,家长会本能地警醒,并会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信号二:沉迷网络和游戏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信号三:拖延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信号四:不出门孩子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喜欢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上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信号五:不与人交往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信号六:厌恶老师跟第一个信号类似,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开始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也许是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信号七:早恋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信号八:砸东西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信号九:攻击他人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信号十:考试综合征考试综合征是指孩子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1、接纳问题稳定情绪家长要认识到精神心理疾病与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都是一种疾病,并非由“不良行为”所引起。采取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避免负性情绪影响到孩子。2、主动关心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关心他/她的生活和心理感受,提供情感和物质全方位的支持。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的巨大动力。3、学会与孩子良好沟通以平和、亲切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注意倾听,减少打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沟通时间。不过度关注孩子的病态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接纳孩子。4、寻找必要的专业性心理服务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并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使孩子学会应对负性应激事件的技巧,帮助其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乐观态度。让我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孩子,关爱孩子、陪伴孩子,及时地倾听,主动地帮助,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成长。
2021-10-10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应“同诊共治”
我们常说,身体与心灵融为一体。在长期心理高压状态下会出现身体不适,引起疾病的发生。反之,如果身体出了问题,也会导致我们的情绪、想法出现变化,严重时会导致相关心理疾病同时出现,个别患者甚至首先表现出了精神状态的改变,所以前来“躯体疾病伴精神障碍”亚专科专家门诊就诊。烦躁不安,怎么吃都不会胖,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清秀的小姑娘颤颤巍巍地被母亲搀扶着走进了吴景竹医师的诊室。小姑娘对吴医师诉说,“我经常感到烦躁不安,忍不住要发脾气,觉得做人不开心还不如死了算了……”说完,母女俩相拥而泣,泣不成声。随后,母亲详细道出了姑娘小柯的情况。大概3年前(就读初二时)小柯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常常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心情不好时就爱吃很多东西,她觉得这样能让自己稍微“好过一些”。平时她会无缘无故地哭泣,有细微手脚震颤的情况,哭泣时加重(小柯自己认为是情绪激动引起的,一直未予重视),在学校里爱与老师唱反调,不能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当时曾跟学校心理老师咨询,老师建议小柯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但当时父母觉得小柯没有“神经病”,不愿前往。1年前疫情期间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之后小柯便一直休学在家。从那时起小柯开始变得不愿外出,常常暗自哭泣,有时会不停拍打自己,非常自责。于是她开始大量吃东西,甚至吃到肚子里塞不下为止,但是体重一直没有变化。晚上睡眠也变得很差,日夜颠倒,她时常感到心慌,身体一天比一天变得虚弱,甚至连走路都觉得很吃力。情绪不佳,会使我们的身体变得糟糕、吃不下东西、疲乏无力、心慌心悸,甚至是周身不适感、东痛西痛。但小柯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吴景竹医师对小柯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发现,女孩心率170次/分,颈大,颈前像是挂了一圈赘肉,眼睛看起来特别大,眼球突出尚不明显,这些都提示了一种并不少见的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之后的甲状腺B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测都证明了该诊断。小柯是一例典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小柯恢复了身体健康,心情也随之好转。为什么车祸后,小狗总能得罪老头子?周爷爷曾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年轻时风度翩翩,老伴赵奶奶也一度引以为荣。但半年前的一次车祸改变了这种状况,虽然车祸没有让周爷爷的身体落下明显的残疾,但周爷爷的脾气却变得异常急躁,老伴觉得“像换了一个人”。周爷爷变得异常自私、粗暴、固执,他想要做的事“七匹马也追不回来”。常常要和老伴置气,赵奶奶早餐做包子,他偏要吃面条,赵奶奶做好面条了,他又嫌弃太慢,不肯吃了。以前家里的小狗是周爷爷的爱宠,从不舍得责骂,最近动不动就打小狗,打得小狗上串下跳,家里的太平日子从此不再有。颅脑损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有超过1/4的存活者会出现精神障碍,损伤部位越广泛,越容易引起精神状况的改变。急性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近事遗忘;慢性期可见头晕、头痛、乏力、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抑郁、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幻觉、妄想等)。周爷爷就是一个典型的外伤后人格改变,门诊治疗一段时间后,赵奶奶反映“小狗的日子总算太平了”。像小柯和周爷爷的精神症状都是因为有明确的躯体疾病所伴发,而躯体疾病伴精神障碍的治疗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从病因角度出发,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同时停用可能引起相关精神障碍的药物。二、联合精神类药物治疗当精神障碍的存在影响了对原发躯体疾病治疗时,应联合精神类药物治疗相关精神障碍。三、心理治疗1.根据躯体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般在急性期后或意识障碍恢复后进行。2.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各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的基础,治疗时,首先要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适当地向患者介绍躯体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给予支持、疏导、安慰、鼓励,帮助患者良好应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使其情绪稳定,增强适应能力。3.问题解决疗法: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识后,需要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很多患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4.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关注于患者对问题认识的不合理性,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来进行调节。最后要进行行为训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析和实践。5.其他:除了以上几种心理治疗方法外,根据患者疾病的种类和程度,还可进行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特色亚专科专家门诊——躯体疾病伴精神障碍门诊诊治方向:各种躯体疾病或脑部疾病、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器质性人格和行为障碍。出诊地点:门诊二楼亚专科专家门诊诊区预约电话:0575-85397901专家介绍:蒋海潮: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本科学历,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任精神科三病区主任。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工作24年。出诊时间:每周一下午吴景竹: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心理治疗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0余年。出诊时间:每周二下午
2021-08-23
酒喝多了会得精神病?
“我父亲今年62岁了,喝酒几十年了,每天几乎要喝两斤酒,喝完就醉。不喝酒的时候寡言少语,一喝酒就亢奋、狂躁、胡言乱语,像精神病样,像我父亲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近日,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医路由我陪,伴你解心结”党员志愿者伴医服务启动,医院的专家和医生在大厅设摊,免费解答患者的问题,有病人来为自己的父亲咨询与酒精上瘾相关的问题。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四病区主任医师夏金校告诉记者,在老年人中确实存在着一部分酒精依赖症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医生评估干预用药,才能够戒断。有一位陈先生,今年58岁,是绍兴一家银行的副行长,年轻时就应酬频繁,喝酒成为习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陈先生的肝功能出现了问题,而且还不定时会出现情绪激动、幻听幻觉、被害妄想等症状。妻子管束他,想让他少喝点酒,但是陈先生觉得一旦离开酒,他就会浑身不舒服,心慌心悸,感觉十分焦虑。除中餐晚餐必须喝酒之外,陈先生在后半夜三四点也会起床来喝点酒,不然接下来他就没法睡安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后还是到市第七医院进行系统性的治疗。夏金校告诉记者,陈先生就是典型的酒精依赖症患者,酒精依赖症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患者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停止饮酒后常感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恢复饮酒后这类症状迅速消失。长期饮酒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伤害,常见身体伤害有癫痫、肝硬化、肠胃疾病等。常见的精神伤害有人格改变、焦虑、抑郁、躁狂,甚至导致自杀等情况发生。同时,酒精导致的社会危害也非常严重,包括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家庭暴力、人身攻击等。夏医生说,酒精依赖症的背后,往往是患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其体质本身容易酒精上瘾,在人群中有5%的比例属于这种类型。50-65岁的中老年男性是这种疾病最高发的群体。酒精依赖症患者应如何戒酒?夏医生告诉记者,近些年酒精依赖症患者有增多的趋势,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针对酒精依赖的轻重程度,必须采取正规治疗,患者可到医院的精神科,通过药物和心理的双重治疗来戒酒。患者如果酒精依赖症严重,则不能强制戒酒,因为这个过程可能具有危险,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生理反应。
2021-07-04
1 2 3 4